正文 第五十五章(2 / 2)

到這裏,文章已經用了四分之三的文字,寫江南雪的美豔,孩童的歡樂,雪羅漢的有趣,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和對童年的依戀之情,彌漫在其中。然而,接下來的“但是”兩個字,卻讓這種優美而虛空的回憶戛然而止了。雪羅漢的融化,似乎正暗示著溫潤優雅的事物盡管美好,卻經不起外力的作用,不能持久,不值得過分地依戀。突然地,魯迅先生把筆觸轉向了對當下眼前朔方的雪的描寫。讓人感到孤獨、寂寞,而又氣勢磅礴、聲威浩大的朔方的雪,似乎在抗爭著嚴酷的寒冷。氣氛轉而粗獷、急促、高亢、激越,令人從南國雪溫潤的氛圍中,從雪羅漢消融帶來的憂鬱中,忽然振作起來。童年的場景消失了,柔緩的樂音停止了,當下的風雪交加的畫麵卻展開來,冷酷與激越的交響曲奏響了。

魯迅先生用“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雪的精魂”來形容朔方的雪。表達了他對朔方的雪的精神的推崇。因此,朔方的雪,又可以被視為是魯迅先生博大胸襟與堅強鬥誌的寫照。而同時,這樣的句子,似乎也暗示著一個人告別了溫暖的童年,進入了嚴酷的成人世界,成為了一個社會的人。

詩人、文學評論家李歐梵論及《雪》時,也認為:“雪的兩種形象,成為詩人往昔青年時代和當前的他的隱喻。”(李歐梵《鐵屋中的呐喊》)可見,把《雪》看作是魯迅先生對溫潤、詩意的“童年、青春世界”的依戀與訣別之作,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向往一種奮鬥、向上、閃光、激越、理性、剛強、成人化和社會化的生活,他後來的道路驗證了這一點。

這篇文章寫於1925年1月18日,事實上,在魯迅先生寫作本文的前後幾年中,對故鄉和童年的依戀,對當下社會生活的冷靜審視,以及對故鄉和童年世界中的人物的批判和反思,構成了他創作的主要內容(這主要體現在他的小說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由此看來,依戀與訣別,又似乎是閱讀魯迅先生這一時期作品時很值得注意的一個命題。

在播讀過程中提示與建議:

1.魯迅作品的風格境界應與什麼樣的聲音形式來吻合?

具象和抽象的感受片段:

沉靜、回憶、細致、敏感、天真、溫潤、花的顏色、懷舊、甜美氣氛——江南。

寒冷、雨、風、雪的質感、感奮與激越、力量與升騰、自然與生命——北國。

2.聲音狀態方麵

描摹美豔南國時用鬆弛沉靜的語調,平和溫潤的聲音——描摹童趣天真的段落語氣生動情感細膩,但是也不應該丟掉懷舊的距離感時空感——(隻是帶著淡淡的溫暖而憂傷的回憶)。

描摹朔方風雪時語調冷峻、深沉,漸急促,進而激越、高亢,帶有直麵現實和人生的一種成長和勇氣。最後一個自然段,壓抑住激動的情緒,沉穩下來,肯定的語氣,升華主題,總結全文。

3.魯迅的形象借鑒

演員濮存昕在舞台上朗誦魯迅散文的狀態可以借鑒。

大量閱讀魯迅作品,聯係大背景、小背景,了解魯迅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