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章(2 / 3)

漢語語音有著鮮明的特征。首先,由於元音和清聲母的優勢,漢語聽覺感覺是清脆響亮的;其次,它的聲調的高低、升降、長短的變化使語言富有極強的樂感。音節之間區分非常明顯,語音節奏感強;第三,漢語的雙音節化、輕重格式、輕聲、兒化,以及押韻、對比、疊韻的運用,造成了特有的漢語音節韻律美,使表情達意作用更加準確豐富。播音主持所使用的有聲語言,除了語音順序外,還有一個附著在語音上的超音段成分,即橫跨一個音節或詞、一個短語或句子的語言成分,如聲調、語調。這個成分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流中聲音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表現,是播音節奏的存在形式。播音員、主持人對聲音長短、起伏、輕重、高低等方麵須有細膩的分辨和駕馭能力,才能在播音中合理運用節奏技巧,能在整體上去動感表現,強化所傳達的情感,感染受眾,激起共鳴。節奏運用得好,可以激發調節功能、強化表現功能和引導定向功能,讓傳者的心理節奏通過語言的外部技巧與受者接觸、溝通並產生共鳴,使廣播的播出效果最大化。

聲音還可產生一種獨特的心理作用,受者可以憑借聲音產生出認同心理或逆反心理,它還可以喚起人們已有的聽覺經曆,引起人們種種聯想,正是這些聯想大大增加了廣播的表現力。聲音的響度、音調、音色的不同組合,甚至是語氣細微的變化,呼吸的節奏變化,輕重音和停頓連接的運用,都會產生豐富的語意內涵,表達出親切、嚴肅、憤慨、感動等情緒,這些都使廣播語言帶有情感的色彩,引發情感的回味。

“我們需要一種建立在愛和理性之上的有意義的生活,也尋找這樣一種有意義的對話。”

“飄蕩在城市上空的聲音是人們內心潛伏的想法,我試圖越過高牆用聲音虛擬一個平等的精神世界,我幸運地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並理解他們。我希望彼此溫暖,並擁有安寧。”

這幾段文字引自深圳電台胡曉梅主持的《夜空不寂寞》的節目宣傳語,我們從中聽到了理性與文明,聽到了謙恭與尊重,也啟發我們去用心體會話筒前語言的內心支撐力的來源。

總之,理想的話筒前語言是語音純正、語意清晰,鮮活靈動、親切自然的,如行雲流水般舒卷自如,沒有固定的腔調格式,避免出現隨便、拖遝、語句重複、濫用歎詞、停頓怪異、不合邏輯等現象,注重簡潔生動的短句式的運用。曾經有資料顯示,美國著名主持人法朗克麥卡奇的節目中,每句平均由13個詞組成。可見短句是受歡迎的。

真正富有活力的語言還離不開對節目內容的掌握,行進節奏的控製,主題思想的開掘,以及對備用材料的觸類旁通、恰到好處的運用。如此,才能在節目中做到句式靈活、語言清新,重音停連等技巧的嫻熟運用,不時輔以自然貼切的過渡語句以及獨具匠心又仿佛是順手拈來的說明或比喻。這說明語言是為節目服務,追求語言的舒卷自如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希求達到的是節目內容的豐美深刻和在愉悅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精神交流的自由境界,使內容和形式兩方麵完美地結合,在話筒前擁有熱情而富有活力的語言。

三、策劃、采訪、編輯、播控綜合能力的培養

1.好的創意與定位是任何一檔節目成功的基礎

主持人節目的創意是主持人對所主持節目的總體的創造性構思,它貫穿於節目的始終,體現在節目的蘊意、主題和渴求達到的情境,以及為之采用的形式和流程之上。

定位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包括:主持人的聲音氣質、知識結構、聽眾群、時段分析。節目的定位選題正確之後,主持人憑借自身的知識、修養、品位在精當的采、編、播之後挖掘出節目的深層含義,方能使聽眾受益匪淺,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才能得以充分展現,並漸次深入人心。沒有成功創意和缺乏良好的主持意識的節目,往往流於拚湊,聽眾聽下來既沒有大的思想收獲,也不可能獲得聽覺美感享受。

節目的定位固然重要。每天的編輯播出製作也不容忽視創新元素。曾聽過一檔創意編串很好的節目。這是某市的一檔“迎新春”綜藝節目。幾乎每個台都有類似的節目在春節期間播出,但極容易流入俗套,有新意的不多。而在這檔節目中,主持人選用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他以一個本市老工人的身份和口吻誠摯地邀請在台灣的分別四十年的老哥哥回鄉觀光,整檔節目中主持人“角色化”地敘述幾十年城市的發展變化,家鄉人民的精神麵貌也通過他們表演的富有濃鬱風情的文藝節目展現出來。思念之情貫穿始終,真摯動人,聽上去極像是一封製作精美的“有聲信函”,但其主題思想又遠非一封真正私人信函所能達到的。

好的創意、構思、串聯可將話題、資料歌曲、主持人的思考、采訪素材精巧布局,自然銜接,各個部分組成有機的整體,這樣成功的編串可以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也隻有成熟的創意與構思才能使主持人在話筒前有一份胸有成竹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