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代結語)廣播節目製作方式的發展經曆了傳統播音,錄播向直播轉型和主持人直播節目三個階段。傳統的純正意義上的播音,要求大量的練聲實踐,使聲音得到堅實的鍛煉,能夠適應不同稿件的表達,基調鮮明,感染聽眾。在從錄播向直播轉型期間,一般是采用模擬直播狀態的錄播製作形式,以較為新鮮而有感染力的風格特點,精心的采編合成,使廣播節目極大地走近了聽眾。從錄播到直播的發展不僅僅是形式的變化,也是傳受者之間關係的變化,這對直播中的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隻有尋求到最佳的話筒前狀態才能使播音主持這種創造性勞動變得自然愉悅,受眾才能得到最滿意的精神食糧。以下試從幾個方麵給大家一點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技巧的建議:
一、找準“我”的位置
聲音作為傳播信息的符號自古有之,並沿用至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電傳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凡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向廣大地區公開傳播聲音(包括語言)、節目或活動圖像(包括伴音)節目的大眾傳播媒介統稱廣播。廣播以電傳輸為主要手段,以聽覺符號或視聽符號作用於受眾的視聽感官,傳遞信息。所以,廣播電視傳播的獨特品格是一種“擬生活互動”。它不同於報紙等其他媒介靠文字等符號來傳遞交流,它盡量以模擬生活語境的方式傳達信息。主持人的個性化的“我”的出現是順應廣播這種人與人的交流形式的,是廣播這種傳播媒體本性的要求。
究竟“我”在話筒前應當處於一種怎樣的位置呢?
眾所周知,作為一個新聞人,一個傳播者,他應該是一個肩負社會責任感的人。傳播本身具有導向性;新聞報道有導向性;大眾話題往往是為安定和服務社會而設;各類文藝節目也以介紹各種風格流派的藝術門類,提供欣賞園地,倡導民族文化,支持高雅藝術為最終意義。因而,每檔節目都有它的基調、導向和口徑,主持人這個“我”必須首先強化自己的政治素質,應成為一個有覺悟有責任感的優秀公民,是在媒體中說那種“有分寸感的合適的真話”的新聞人,這就意味著要在社會需要與黨的政策的雙重前提下工作。
同時,這個“我”又是極富個性的鮮活的我,隻有在節目中始終持服務於聽眾的態度,發自內心的親切感才會比較純粹,聽眾由此而產生的信賴和眷戀也會較堅實、長久,這是“我”避免流於輕浮、賣弄、永葆純淨美感的關鍵所在。“我”可以通過聲音特點、思維方式、語言風格、風度氣質、知識水準等來展現個性,且隻有富有個性而不嘩眾取寵的“我”才是易於被聽眾接受的平等朋友式的人格特征明顯的“主持人”。
所謂人格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思想、性格、修養的外化。它不僅是對人的各種素質的綜合描述,還是人的各種行為的動力係統。在傳播過程中,“我”通過語言和廣播電視作品的構思立意所體現的個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以及受眾的人格,這三者交互作用,交互影響,進而促進傳者和受者人格的共同完善。節目主持人的人格應有如下特征:有敬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刺激的敏感度高,品德優良、感情豐富、熱愛生活,有助人為樂的願望和行為。交往中待人真誠、自信樂觀。還要具備合理全麵的知識結構,嫻熟的業務能力。
目前,受眾越來越關注一檔節目的靈魂人物——播音員、主持人的個人魅力。不知不覺的這種關注也影響到對節目的接受程度。節目主持人在與受眾的交流中固然應該尊重受眾,放棄對受眾的操縱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徹底“媚俗”和“嘩眾取寵”,主持人應該控製現場,因勢利導並潛移默化地發揮其主導作用,而個性魅力強的主持人較容易做到這一點,引領受眾進入節目希望營造的氛圍。
當然,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人格特征的複雜性。人們在台前台後表現狀態也會不完全相同,主持人也一樣。“擬生活”並不完全等同於生活。主持人中也有台上和台下人格反差較大的情況存在,但這樣的主持人很難長久地吸引受眾並樹立威望。因此,主持人個人境界提高的要求是一刻也不能放鬆的。我們的傳者畢竟要在媒體上帶給受眾積極向上的、崇高的、真善美的東西,個人的人格魅力在這方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正由於此,話筒前工作者自然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怎樣來增強自己各個方麵的修養,提高個人的審美品位,將現場的個人感染力和召喚能力發揮到極致,做一個靠“魅力”成功,而不是靠“美麗”成名的傳者。
二、充滿活力的語言
古人雲: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比較弦樂、管樂和人聲,最動人的聲音還是源自人本身。語言是節目主持人使用的最基本的交流思想、傳播信息、表情達意的工具。漢語又是一種極富韻律美的語言。用健康的聲音、純正的普通話去闡明道理,介紹知識,交流思想,這本身就是一種具有藝術享受的創造性勞動。語言、音樂和音響在廣播中的巧妙組合帶來的聽覺衝擊力是“觸耳可及”的。人的聽覺是人占有外部世界的天然方式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廣播電視由於與人的感官的自然接受狀態同步而有著自己獨有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