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獵鹿博弈:從合作走向共贏(1 / 3)

(第一節 獵鹿博弈中的合作哲學

生物界中各種個體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生存變得越來越艱難,因此我們更需要與他人合作。最能有效地運用合作法則的人會生存得最久,而且這個法則適用於任何動物、任何領域,這也是獵鹿博弈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戰國時期,越國人甲父史和公石師各有所長。甲父史善於計謀,但處事很不果斷;公石師處事果斷,卻缺少心計,常犯疏忽大意的錯誤。因為這兩個人交情很好,所以他們經常取長補短,合謀共事。他們雖然是兩個人,但好像有一條心。這兩個人無論一起去幹什麼,總是心想事成。

後來,他們在一些小事上發生了衝突,吵完架後就分了手。當他們各行其是的時候,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屢獲敗績。

一個叫密須奮的人對此感到十分痛心。他規勸兩人說:“你們聽說過海裏的水母沒有?它沒有眼睛,靠蝦來帶路,而蝦則分享著水母的食物。這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們再看一看瑣吧!它是一種帶有螺殼的共棲動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當作巢穴。瑣饑餓了,靠螃蟹出去覓食。螃蟹回來以後,瑣因吃到了食物而飽,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這又是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例子。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不知你們聽說過鼠沒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邛邛虛則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時邛邛虛靠鼠提供的甘草為生;一旦遭遇劫難,邛邛虛則背著鼠逃跑。它們也是互相依賴的。恐怕你們還沒有見過雙方不能分開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頭鳥。這種鳥有兩個頭,共長在一個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兩個鳥頭饑餓起來互相啄咬,其中的一個睡著了,另一個就往它嘴裏塞毒草。如果睡夢中的鳥頭咽下了毒草,兩個鳥頭就會一起死去。它們誰也不能從分裂中得到好處。下麵我再舉一個人類的例子。北方有一種肩並肩長在一起的‘比肩人’。他們輪流著吃喝、交替著看東西,死一個則全死,同樣是兩者不可分離。現在你們兩人與這種‘比肩人’非常相似。你們和‘比肩人’的區別僅僅在於,‘比肩人’是通過形體,而你們是通過事業聯係在一起的。既然你們獨自辦事時連連失敗,為什麼還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師聽了密須奮的勸解,對視著會意地說:“要不是密須奮這番道理講得好,我們還會單槍匹馬受更多的挫折!”於是,兩人言歸於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這則寓言通過密須奮講的5個故事告訴大家,生物界中各種個體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爭生存、求發展的鬥爭中,隻有堅持團結合作、取長補短,才能獲得成功。

要了解合作為什麼能帶來收益,我們要從“獵鹿博弈”說起。

話說某個部落有兩個出色的獵人,某一天他們狩獵的時候,看到一頭梅花鹿。於是兩人商量,隻要守住梅花鹿可能逃跑的兩個路口,梅花鹿就會無路可逃。隻要他們能夠齊心協力,梅花鹿就會成為他們的盤中餐。不過隻要其中有一人放棄圍捕,梅花鹿就會逃跑掉。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有時運氣太好並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正當兩個獵人嚴陣以待,圍捕梅花鹿的時候,在兩個路口都跑過一群兔子。如果獵人去抓兔子,會抓住4隻兔子。從維持生存的角度來看,4隻兔子可以供一個人吃4天,1隻梅花鹿如果被抓住將被兩個獵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

這裏不妨假設兩個獵人叫A和B。這樣,兩個人的行為決策就可以寫成以下的博弈形式:要麼分別打兔子,每人得4;要麼合作,每人得10。這樣獵鹿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點,那就是:要麼分別打兔子,每人吃飽4天;要麼合作,每人吃飽10天。

兩個納什均衡,就是兩個可能的結局。兩種結局到底哪一個最終會發生,這無法用納什均衡本身來確定。比較[10,10]和[4,4]兩個納什均衡,明顯的事實是,兩人一起去獵梅花鹿比各自去抓兔子可以讓每個人多吃6天。按照經濟學的說法,合作獵鹿的納什均衡要比分頭抓打兔子的納什均衡具有帕累托優勢。與[4,4]相比,[10,10]不僅有利於整體福利改進,而且每個人都得到福利改進。

換一種更加嚴密的說法就是,[10,10]與[4,4]相比,其中一方收益增大,而其他各方的境況都不受損害。這就是[10,10]對於[4,4]具有帕累托優勢的含義。

在這裏我們需要解釋一下帕累托效率。在經濟學中,帕累托效率準則是:經濟的效率體現於配置社會資源以改善人們的境況,主要看資源是否已經被充分利用。如果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還想再改善,那任何人都必須損害別的人了,這時候就說一個經濟已經實現了帕累托效率。相反,如果還可以在不損害別人的情況下改善任何人,就認為經濟資源尚未被充分利用,就不能說已經達到了帕累托效率。效率是指資源配置已達到這樣一種境地,即任何重新改變資源配置的方式,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在沒有其他人受損的情況下受益。這一資源配置的狀態,被稱為“帕累托最優”狀態,或稱為“帕累托有效”。

目前企業強強聯合,就接近於獵鹿模型的帕累托改善,這種強強聯合造成的結果是企業資金雄厚、生產技術先進、在世界上占有的競爭地位更優越,發揮的影響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