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剛的東西容易斷,人也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點韌性,隻知道直來直去的話,往往是要受挫的。必要的時候,人應該彎一彎、轉一轉,在迂回中尋求前進,學會圓融處世,這才是做人做事取勝的博弈智慧。
做人不能成為一個“直竿子”,尤其在與他人的言語博弈中,慷慨激昂、鋒芒外露固然是一種本事,但細語聲聲、不露圭角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種本事。要學會“繞”,正所謂“曲徑通幽”,輪船正是善於“繞”,才能避開險灘暗礁,一帆風順。
博弈大智慧
必要的時候,人應該彎一彎、轉一轉,在迂回中尋求前進,學會圓融處世,這才是做人做事取勝的博弈智慧。
(第四節 “訥者”是最傑出的談判家
朱熹曾說:“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這句話給我們博弈論上的啟示在於:不做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從曆史來看,言語的訥者,行動的敏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身為律師的小劉,一年前參加了一場不是很輕鬆的國際談判。最後一天從晚上八九點鍾,一直談到深夜一點鍾,雙方還在談判桌上僵持不下。對方有一個人出言不遜,小劉想,怎麼可以讓他這麼放肆呢?
於是,小劉馬上回敬一句,同樣略帶諷刺的意味,氣氛馬上僵硬了起來。還好,對方有一個人呼叫說:“大家累了!休息5分鍾吧!”他這一句話,化解了尷尬的場麵。
這時,小劉立刻驚覺自己犯了兵家大忌,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把談判的有利位置拱手讓給了別人。當然,經過5分鍾的緩衝時間,協議後來很快便達成了。
蓮池大師說過:“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靈輝內熾。用察為明,古人所忌。學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極巧。一事無能,萬法俱了。露才揚己,古人所少。學道之士,樸以自保。”在言語博弈的談判桌上,“訥者”有時才是最傑出的談判家。
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單位裏有一個好鬥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動發起攻擊之後,不是辭職就是請調。一天,她的矛頭指向了一個平日隻是默默工作、話並不多的女孩子。誰知那位女孩隻是默默地笑著,一句話也不反駁,隻偶爾問一句:“啊?”最後,好鬥的那個女孩主動鳴金收兵了,但也已經被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過了半年,這位好鬥的女孩子主動辭職了。
很多人或許都會覺得那個沉默的女孩子修養實在太好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那位女孩子聽力不大好,雖然理解別人的話不至於有困難,但總是要慢半拍,而當她仔細聆聽並思索對方話語的意思時,臉上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當那個好鬥的女孩子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費力,得到的回應卻是茫然的表情和“啊”的不解的聲音時,好鬥的女孩就鬥不下去了,隻好收兵了。
仔細想一下,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麵對沉默,所有的語言力量都消失了!
在言語博弈中,你可以不去攻擊別人,但保護自己的防衛網一定要有。這種時候有個很好的做法就是:裝聾作啞!
聾啞之人是不會和人起爭鬥的,因為他聽不到也說不出。別人也不會找這種人鬥,因為鬥了也是白鬥。如果有人還一再挑釁,隻會凸顯他的好鬥與無理取鬧。因此麵對你的沉默,這種人多半會在幾句話之後就倉皇地且罵且退,離開現場。如果你還裝出一副聽不懂的樣子,就更能讓對方敗走。
世界紛繁複雜,真真假假,有些人看著聰明,其實愚蠢至極;看著英俊瀟灑的,卻是外強中幹;看著是占盡便宜,其實是滿盤皆輸。《老子》中寫道:“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最筆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的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口訥一樣。所以,要想成為言語博弈中傑出的談判家,口才隻是其中一個要素,內在修為才是最重要的。
博弈大智慧
要想成為言語博弈中傑出的談判家,口才隻是其中一個要素,內在修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