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由人生”是整個《聊齋》的哲學理念,是在《聊齋》開篇之初的遇仙故事《畫壁》中提出來的。《畫壁》寫孟龍潭和朱孝廉客居京城,偶然走進一座寺廟。佛殿上供奉著神像,東牆上畫若散花天女,其中有個梳著少女發型的仙女,“拈花微笑,樓唇欲動,眼波將流”。朱生不轉睛地看了許久,不由得輕飄飄飛起來,騰雲駕霧,落到牆上。

一個老和尚正在佛殿講經說法,朱生和聽眾們站在一起。

一會兒,有人牽他的衣襟,回頭一看,正是畫上的少女。朱生跟少女進入一個小房間,親熱起來。過了兩天,女伴們對少女開玩笑說:“腹內小郎已許大,尚發蓬蓬學處子耶?”仙女們為她挽了個高高的發髻,把她打扮成少婦模樣。突然來了個手握銅鍵鐵鏈的金甲武士,問:“所有散花仙女都到了?要有藏匿下界來的人,趁早告發!”散花天女嚇得麵如死灰,讓朱生藏到床下。這時孟龍潭在寺裏,轉眼不見了朱生,向老和尚詢問。老和尚詵“他在聽人講經說法呢”。

孟龍潭一看,壁畫上果然出現了朱生。老和神鬼夢幻尚敲敲壁畫喊道:“你同伴等了好長時間啦!”朱牛應盧從壁上飄然而下。大家再看壁畫卜的少女已經改梳高高的螺髻,不再是剛才垂發少女的樣子。朱生很驚訝,向老和尚求教,問這是怎麼一回事。老和尚淡然作答:“幻由人生,老僧何能解?”“幻由人生"的意思是說,幻境足由人在心裏製造出來的。千般幻境都是人的內心意念的表象化,這是《聊齋》故事的支點。這些由蒲鬆齡內心意念表象化出來的奇境妙物,瑰麗無比,給讀者以很大的美感享受。畚位外國畫家說過,藝術中的美,就是我們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的美。中國古代作家曆來喜愛描寫然美,靑山綠水、林泉天籟、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都可以給作家神助。

蒲鬆齡終生鄉居,他沒有走馬邊陲,沒看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口圓”的壯觀,也沒有登上滕屮閣,觀賞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尺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但蒲鬆齡寫仙境當然也有生活積累。比如他在《寒月芙渠》裏寫道士畫了個門,一推開,門外是嚴冬,門內荷葉滿塘,荷葉中還存含苞欲放的落帶;轉眼工夫,千枝萬朵齊開,朔風吹來,荷香沁腦。這樣的描寫,覎然有蒲鬆齡的個人經曆在內籠一生不下二十次到過濟南大明湖。當然,蒲鬆齡能弓那麼多仙境,更重要的是靠他超級的想象力。《聊齋》中的仙境不是寫實主義的,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美極了,妙極了,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羅刹海市》裏馬驥跟公主結婚,經常在宮中玉樹下活動。這棵玉樹的樹身品瑩明徹,像內玻璃,中問有心,淡黃色,葉子像碧玉,;一錢多,細碎的樹葉遮出一片濃陰。馬驟常和龍女在樹卜吟詩誦文,紅紅的花朵開滿了樹,樣子頗像梔子花。每當有一瓣花落下來,鏗然作響。拾起來看,花瓣兒像用紅瑪堪雕成的,很可愛。樹七經常有神奇的小鳥啼鳴,鳥兒的毛是金碧色的,尾巴比身子還長,啼叫的聲音像是玉笛吹出來的,令人胸脆酸楚,產生思鄉之感。跨五洲越四海,上窮碧落黃泉,在人世間哪兒找得到這樣的奇!瑞芳揭秘《聊齋誌異》樹?它足哪一科哪一種的?植物學家不能解釋,這是蒲鬆齡根據“幻由人生”哲學創造的理想之樹,是集光明和理想於一身的樹,是集美和善於一身的樹。龍宮玉樹的描寫有沒有生活依據呢?有一次,我在雨中的校園裏散步,發現平時灰蒙蒙的樹木經過雨水衝刷,變得晶瑩純淨,頗帶幾分仙化色彩。我想,沒準兒;宮玉樹就是蒲鬆齡在石隱閌觀雨時創造出來的。《羅刹海市》寫的是海底龍宮,《餘德》則把龍宮的精魄攝取到人間。武昌尹圖南和餘德來往,尹圖南看到餘家美豔超過仙女的美人和許多沒見過的古玩,被迷住了,然後逢人就說,鬧得餘德門庭若市,不堪其擾,餘德不辭而別。尹圖南再訪餘家,發現餘德留下個水缸,便順手牽羊拎回家。那水缸盛金魚,全年不用換水,水永遠清澄無比。後來仆人搬石頭時不小心把缸碰破了,缸裏的水竟然不流出來,破碎的缸似乎還在。後來有個道士說:“這缸是龍宮盛水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