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危及解除了,既感激恩師也感激韓家父子,就在他得知韓士枚竟是自己的妹夫,韓士枚的兒子竟是自己的外甥時,安樂山起兵造反,連向幾城,直逼長安。
天子調隴右、河西、北庭和安西的大軍入關平亂,安伏延從四鎮抽調三千精銳回援,安西軍剛抵達敦煌,就收到長安城破,天子出逃的消息。
太子在逃亡路上授意禁軍兵變,逼天子誅殺國舅和貴妃,然後跟天子分道揚鑣,去朔方登基,遙尊逃往劍南道的天子為太上皇,並命韓士枚為安西大都護兼安西四鎮節度使,封韓平安為葉勒郡王兼葉勒鎮使。
由於叛亂的是藩鎮,他再也不相信藩鎮,不設主帥,以宦官監軍。
安伏延在宦官監軍的瞎指揮下,不幸戰死。
戰亂整整持續了九年,並且隻是平息了戰亂,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吐蕃則趁機攻占隴右、河西,切斷了長安與西域的聯係,甚至一度攻占過長安,因為夏天太熱才撤兵。
長安對西域一無所知,以為西域已淪陷。
事實上吐蕃因為隔著大食並沒有進犯安西,韓平安在老爹支持下埋頭發展了十四年。直到曾幫皇帝平過亂的回紇進犯北庭,才露出獠牙出兵,一舉擊潰了回紇和依附回紇的三十幾個小部落。
在攻不攻隴右、河西,打不打通與長安聯係這一問題上,葉勒府學和安西道學出身的少壯派與心向長安的保守派針鋒相對。
人一旦走到一個高度就會身不由己,韓士枚做不成忠臣也不想做奸臣,幹脆急流勇退,去葉勒府學教書育人。
韓平安本就是郡王,是西域權力最大爵位最高的人,在李成鄴、徐浩然、黃博文、餘望裏等人的極力勸進下,以葉勒郡王兼安西、北庭節度使。
留一部分兵力在北庭與吐蕃相持,再集中一部分兵力翻越蔥嶺救援節節敗退的那雪部突厥,一舉擊潰進犯河中並試圖翻越蔥嶺的吐蕃大軍。
太上皇和皇帝先後駕崩,新登基的天子無力掌控大局,朝政被一幫宦官所操持,占據河西走廊的吐蕃又蠢蠢欲動。
西域大軍一舉將其擊潰,打通河西走廊,趕到長安清君側,掃平割裂的幾個藩鎮,留下十萬大軍鎮守,派來一批西域學子輔佐天子。
天子無以為報,隻能封韓平安為西域王。
韓平安並不想做什麼王,讓安雲兒生的兒子韓長生執政,請徐浩然、黃博文輔政,自己則帶著李鈺安雲兒同蘇達素石一起,組建了一支多達一萬五千餘人的龐大使團。
先去巴格達,再去羅馬,一直走到極西之地的一片汪洋沒得走了,就地召集工匠造船出洋,抵達一片物產豐饒的大陸,找到了無數金銀和番薯、玉米、辣椒等作物,直到吃上酸爽的火鍋才返回西域。(全書完)
……
PS:說是完本,不如說是爛尾。
這兩天深刻反思了下,之所以寫這麼爛,不是準備不足,而是準備太足了,有太多東西想寫,結果寫成一團亂麻,沒激情沒意思,各位兄弟姐妹不喜歡看。
同時,寫這樣的曆史不是我所擅長的,要有自知之明。
訂閱太少,沒訂閱就沒錢,沒錢就沒法兒養家糊口,不得不到處為止,感覺對不起大家,也對不起編輯給的那麼多推薦。
接下來,我痛定思痛,踏踏實實寫我的警察故事,新書一星期內上傳,敬請各位兄弟姐妹再給老卓一個機會。謝謝大家,拜托大家了。
。您提供大神卓牧閑的大秦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