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山川地理(4)(1 / 3)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原為汪姓人家聚居之地。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係,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這裏有時如潑墨寫意,有時如濃墨重彩,就好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故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綿延至今已有950多年的曆史,原為胡姓人家聚居地。整個村落四麵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中街巷沿溪而設,街巷兩旁的古建築錯落有致。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是中國古民居建築群中的一顆明珠。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100多尊,代表了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雲岡石窟在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融彙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建造出了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宗教、建築、音樂都是極為重要的寶貴資料。

雲南“三江並流”

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和大江交替展布,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千米,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彙”的自然地理奇觀。“三江並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天然高山花園”。同時,這裏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曆時230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多位妃嬪、1位太監。明十三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麵的山麓上,形成了體係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

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於此,因馬皇後諡“孝慈”,故陵名“孝陵”,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明孝陵的陵寢製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製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而這些陵寢製度,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古代高句麗王國的王城及王陵

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中國東北的夫餘國王子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故稱高句麗。668年,高句麗被唐朝和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在曆史上持續了705年。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塚。作為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其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和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

澳門曆史城區

澳門曆史城區是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曆史街區。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其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曆史。澳門曆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包括中國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教堂遺址、修道院、西式炮台建築群、第一所西式大學、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座西式劇院等。城區內的大部分建築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位於中國四川省境內,包括臥龍、四姑娘山和夾金山脈。其麵積9245平方千米,由7處自然保護區和9處風景名勝區組成,地跨12個縣或縣級市。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是保護國際選定的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豐富的植被種類,全球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棲息於此,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而且,這裏還是金絲猴、雪豹、羚羊、雲豹等獨有的珍稀物種的棲息地。

安陽殷墟

殷墟位於曆史文化名城安陽市西北郊,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距今已有3300年。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1973年之前,在安陽殷墟發掘出53座建築基址。目前,在宮殿宗廟區發現了80多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這些建築基址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古代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宮殿區為中心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