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由來
成都,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已有2300多年的曆史。早在公元前4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置蜀郡並進行了大規模修建,開店列鋪,商業繁盛,成都已經成為秦國有名的商業都市。直至現在,成都仍然以生活舒適安逸,商業發達聞名海內外。
景德鎮的由來
景德鎮的製瓷曆史已有1700多年。景瓷是中國瓷器的代表,據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時稱新平,到東晉時設立新平鎮,又因坐落在昌江之南,故稱“昌南鎮”。宋景德年間(1004—1007),真宗皇帝命令昌南鎮燒造禦用瓷器,並在瓷器底部印上“景德年製”字樣,還把他的年號“景德”賜給昌南鎮作為地名。從此以後,這裏就叫景德鎮。
廈門的由來
相傳,遠古時廈門是一個島,為白鷺棲息之地,被稱為“鷺島”。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自貢的由來
自貢是自流井和貢井兩地名的合稱。據記載,貢井原名“公井”,因這口井產的鹽味道好,要上貢朝廷,就改名為“貢井”。唐代設公井縣,後來並入榮縣。自流井一名,也起源於當地一鹽井名,因自己往外流淌鹽水,故稱自流。自流井和貢井原分屬富順、榮縣,後來為了克服兩縣長期分治鹽場的弊端,加速鹽業經濟的發展,1939年,經四川省政府批準,劃出富順、榮縣緊密相連的主要產鹽區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稱,取名自貢市。
酒泉的由來
酒泉,地處河西走廊西段,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舊稱“金泉”。相傳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派將軍霍去病前去開辟河西,排除侵擾。漢武帝為了犒賞有功將士霍去病,曾派專史送去一壇禦酒。霍去病以為是獎賞全軍戰士,而酒少人多,於是,便把酒倒入城東泉中,與全軍戰士共飲。所以,後人就把“金泉”改稱為“酒泉”,直到今天。
香港的由來
“香港”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最初是指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擴大為對整個島嶼的稱呼。至於它的來源有幾種說法。其一,這裏的小村落靠近大海,村裏有一條小溪流注入大海,溪水甘香可口,就被人們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衝積成了小港灣,也就被稱為“香港”;其二,這座港灣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們稱為“香港;其三,據說香姑是一個海盜頭目的妻子,丈夫死後,她繼續在這座小島上拉起人馬占島為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
澳門的由來
澳門開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了。從前澳門歸屬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管轄。在古代,“澳”的意思是與外國人通商的地方。據《澳門紀略》記載:“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成十字,或曰十字門……故稱澳門。或曰澳有南台、北台兩山,相對如門雲。”古時珠江口外各水道出口處,多稱為門,如虎門、橫門、磨刀門等,所以澳門的由來,很可能也是根據這種地方習慣命名而得。
台灣的由來
台灣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但在各個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叫法。東漢時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台灣省。“台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戶部尚書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台灣”一直沿用至今。
中南海的由來
中南海是北京的一個地名,也是著名的風景區。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花園的意思。因為它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所以把這一帶風景秀麗的地區統稱為中南海。此名始於元代,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它的北麵就是北海,即著名的北海公園。
興安嶺的由來
大小興安嶺林區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黑龍江流域的肅慎人和中原的周朝建立過臣屬關係。北魏王朝的建立者鮮卑人,在這座曆史上被稱為“鮮卑山”的地方生活了70多代。後來譯音過來“鮮卑”就成了“興安”,意思是興盛安定。
天府之國的由來
“天府”最早見於《周禮》,後來被用為讚譽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的地區。曆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再加上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曆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也是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所以稱“天府之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