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始於唐代。詩人任華曾在《懷素上人草書歌》中說:“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這是把江南比喻成天堂的開始。白居易曾曆任杭、蘇二州刺史。在任杭州刺史時,他與身為越州刺史的元稹誇口稱:“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餘杭盡不如。”後來他為蘇州刺史,又稱蘇州“甲郡標天下,環封極海濱”,特別以曾為“蘇杭兩州主”而自豪。他晚年回到北方,對蘇、杭念念不忘,在和給殷堯藩的一首詩中寫道:“江南名郡數蘇杭,寫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猶苦憶,我為刺史更難忘。境牽吟詠真詩國,興入笙歌好醉鄉。為念舊遊終一去,扁舟直擬到滄浪。”所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正是這些詩句與任華把江南比作天上的合一。
鴨綠江的由來
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界河,源頭是吉林省東南部的白頭山,西南流到遼寧省丹東入黃海,全長約790千米。“鴨綠江”一名的來曆,有兩種說法,一說因江水顏色似鴨頭之色而得名;二說因上遊地區有鴨江和綠江兩條支流彙入,故合而為一,並稱為“鴨綠江”。
王府井大街的由來
王府井大街,曆史悠久,是北京有名的街道之一,定名於1915年。它以前是個小村落,忽必烈定都北京後,把這個小村落命名為“丁字街”;到明成祖時,在這裏建造了10個王府,改稱為“十王府”或“十王府街”;明朝滅亡後,王府也荒廢了,人們便稱它為“王府街”;清光緒、宣統年間,這裏開始漸漸繁華起來,成為當地有名的一個市區。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在繪製《北京詳圖》時,覺得這條街太長了,便把它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麵槽”,因為南段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今天的大甜水井胡同),所以就稱南段為“王府井大街”。後來,人們逐漸用“王府井大街”稱呼整條街了。
紫禁城的由來
1402年,朱棣登基後,下詔在北京營建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宮。它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共有786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為什麼取名“紫禁城”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叫做“紫宮”。另外,明清兩代的皇帝,為了維護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到自身安全,並在紫禁城的周圍,修建了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是禁止靠近半步的。“紫”與“禁”結合,所以稱為“紫禁城”。
長安街的由來
長安街以天安門為中心,東起建國門,稱東長安街,西至複興門,稱西長安街,有“神州第一街”之稱。它修建於明代,當時稱“順成街”,是南城牆一條極為普通的街道。1419年,明成祖朱棣在擴建北京城時,把南城牆拆掉,在今日正陽門東西一線上建築新的南城牆,原來的這條順城街,被擴建為皇城前麵的宮廷廣場的兩翼,並在廣場的東西兩邊築起了兩座皇城門。東邊的叫“長安左門”,西邊的叫“長安右門”。於是,這條街也被叫做“東長安街”和“西長安街”。
天安門的由來
天安門,在明清兩代是皇城的正門。它始建於公元1417年,原名“承門天”,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1457年7月,承天門遭火災,城樓焚毀。1465年,明憲宗派工部尚書重修承天門,由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基本上有了現在天安門的規模。1644年,清朝順治皇帝入主中原,承天門又毀於戰火。第二年順治帝發布命令,再次重修承天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改名為“天安門”,一直沿稱至今。
人民大會堂的由來
人民大會堂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是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群眾舉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動的場所。1958年10月動工,1959年9月建成,當時稱“萬人禮堂”。這座大廈落成後,周恩來總理帶領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等前去視察。周總理讓大家給萬人禮堂起名。茅以升想了一會兒,在紙上寫下“人民大會堂”幾個大字。周總理看後非常高興,後來“萬人禮堂”便被定為“人民大會堂”。
中關村的由來
一提起中關村,人們就會想到高科技。其實在元朝時,這裏是一片荒涼的墳地,大多太監死後,就埋葬在此地。到了明朝時,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置“義地”和田產,年老出宮的太監們就居在這裏,平時沒事時,就給埋葬在這裏的太監掃墓上墳。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這裏就被叫做“中官墳”。後來,出現了一些與“中官”諧音的叫法,如鍾關、中關、中官兒、中官屯等。解放後,選擇在此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先生提議,將“中官”改名為“中關村”,一直沿用至今。
九州的由來
據《禹貢》記載,夏朝時的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周禮》記載,西周時,多了幽州、並州,而少了徐州、梁州;《爾雅》記載,有幽州、營州,沒有青州、梁州,但還是稱為“九州”。由此可見,“九州”是春秋戰國以前的行政區劃,這種稱呼,一直流傳至今,後來則泛指中國。陸遊詩雲:“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這裏的“九州”指的就是中國。
北大未名湖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