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貿易
銅錢方孔的由來
我國古代方孔銅錢,曆史悠久,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幣製,製造方孔銅錢,直至1900年清朝末年才廢止,共使用了2000多年。漢書《食貨誌》中就有“錢圓函方”的記載,注曰:“外圓而內孔方也。”形狀是外圓內方。銅錢中間的方孔是由當時的工藝條件所限製。鑄造出來的錢幣有毛刺,不美觀使用也不方便,為了批量的銼掉毛刺,就必須把錢串在方棍上,所以中間必須留孔,隻有這樣,在銼錢幣的時候,錢幣才不會滾動。因此,古代的銅錢才在中間留有方孔。
元寶
元寶有兩種含義。一是中國古錢幣的一種名稱,因唐“開元通寶”被誤讀作“開通元寶”而得名。這種錢幣,唐宋鑄造較多。二是指的我國舊時鑄造的金銀錠。元朝忽必烈時以銀庫為元寶,後來以元寶鑄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銀,又稱“寶銀”,作貨幣流通。大錠重約50兩,名曰“元寶”,也就是“元朝之寶”的意思,大多由各地鍛爐製造,標有銀匠姓名及日期、地點。重量成色各有差異。清朝中葉後,元寶須經過公估局鑒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金元寶一般供保藏,極少流通。
銀元
銀元是清末中國自鑄銀幣的通稱。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花邊錢”、“大洋”,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
交子
最初的交子發行於北宋1023年的成都,由商人自由發行,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當地當時仍流行大鐵錢,非常重)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麵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就是“交子”。
錢莊
錢莊是舊中國早期的一種信用機構,當時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福州等地。而分布在在北京、天津、沈陽、濟南、廣州等地的則稱為銀號,性質與錢莊相同。早期的錢莊,大多為獨資或合夥組織。規模較大的錢莊,除辦理存款,貸款業務外,還可發莊票,憑票兌換貨幣。
票號
票號是清朝的一種金融信用機構。開始主要承攬彙兌業務,後來也進行存放款等業務,又稱“彙票莊”或“彙兌莊”。影響最大的是晉商首創的“山西票號”。
元
用“元”作為貨幣單位,是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的。那時歐美流行最廣泛的幣“銀圓”開始傳入中國,最通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因其質地為“銀”,形狀呈形而得名,一枚就稱為一圓。這“圓”字既是貨幣名稱,是單位名稱。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借用同音字“元”代替了。此後,盡管又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了下來。元以下的貨幣單位(角、分)全部會轉化成元的單位,以小數表示。民間一般使用“元”的寫法,貨幣上則印作“圓”,但叫法上則多說成“塊”,角說成“毛”。
三十六行
人們常用“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來比喻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其實,這隻是一個概稱。三十六行是中國唐代社會主要行業的統稱,反映當時社會行業的分工。三十六行最早出現於宋代周輝的《清波雜錄》,據記載,唐朝三十六行分別指: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寶行、絲綢行、首飾行、紙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繡行、針線行、湯店行、藥肆行、陶土行、皮革行、醬料行、柴行、雜耍行、彩興行、鼓樂行和花果行等。
最早的商標
據史料考證,我國最早的商標出現在北宋時期,當時濟南有家姓劉的針鋪店,以石兔作為商標,頗負盛名。這個商標是用銅版印刷的,近似方形,中間繪有白兔搗藥圖。
什麼是專利
專利在字麵上講指專有的利益,是專利法中的基本概念。在社會上的含義一般有三種:一是專利權;二是受專利權保護的發明創造;三是專利文獻。
中國最早的貨幣
中國最早的錢幣是商朝時的貝幣,是由天然的貝殼製造,有光澤、花紋,堅固耐用,不易磨損。貝幣的計算單位是朋,每朋10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