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貫是多少
在我國古代銅錢都是用繩子串起來,1000枚為“一貫”,也稱“一吊”。古人常用“萬貫家財”、“腰纏萬貫”來形容自己極其富有,這意味著有豪宅、很多的土地、一群仆人或是有很大的買賣,總之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相當大的財富。
刀幣
刀幣是我國早期的一種青銅鑄幣,因形狀像生產工具刀而得名,主要流行於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麵鑄有文字。秦統一中國後,統一幣製,刀幣被廢除。
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合並組成的。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職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至此,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以法律形式被確定下來。
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的由來
人民幣上有手書的“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字,它有什麼來曆呢?1950年的一天,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把馬文蔚叫到辦公室,先拿出一支毛筆請他欣賞。南行長問他,願不願意寫幾個字試試筆。馬文蔚欣然同意,於是就在已準備好的虎皮宣紙上,寫下了“中國人民銀行”和“壹、貳、叁、伍、拾、圓、角、分”等字,每字都寫了好幾個。南行長將每個字選出最好的,其餘讓他帶走。多年後,這些字便出現在“五三版”人民幣的票麵上。1959年,當設計現行人民幣時,雖然把票麵上的數量詞改成了宋體字,但因馬文蔚所寫的“中國人民銀行”6個字早在人民中享有盛譽,所以繼續沿用。
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版),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麵額,其中1元有紙幣、硬幣2種。根據市場流通需要第五套人民幣增加了20元麵額,取消了2元麵額。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同時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麵有了較大提高。貨幣正麵均采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采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麵主景圖案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曆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中國偉大的民族文化。
普通紀念幣
我國的普通紀念幣是有特定主題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是由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指定國家造幣廠而設計製造的,由國家銀行統一計劃發行的法定貨幣。紀念幣通常是為了紀念我國重大政治曆史事件、傳統文化等有特殊意義的事物而發行的。普通紀念幣與市場上流通的同麵額的人民幣價值相等,可以同時在市場上流通。紀念幣的作用主要是滿足公眾的收藏要求,而不是用於流通。特定主題和限量發行是紀念幣的主要特性。中國人民銀行在1984年發行了第一套紀念幣。
人民幣上的少數民族文字
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是國家主權的象征,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水平等方麵的綜合反映。我國在錢幣上采用少數民族文字,古代就有,如西夏、元、清諸代的錢幣上,分別鑄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滿文。新中國的人民幣上除了采用漢字為主要文字外,也曾先後采用過蒙、維、藏、壯四種少數民族文字。這些文字由少數民族書法家書寫,並經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簽批,國家民委校審,最後由國務院批準采用。由於少數民族文字的書寫習慣不同,所以人民幣上的藏文、維文、壯文為自左至右橫排,蒙文卻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直排。
人民幣上的盲文符號
人民幣從1948年12月1日正式發行開始,到目前已發行了五套人民幣。其中前三套均無盲文識別標記。在設計和印製第四套人民幣時,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為了方幣便盲人使用人民幣,指示中國人民銀行在主幣上增印盲文符號。於是,1元、2元、5元、10元券在正麵左下角分別加印1個、2個(豎列)、2個(斜列)、4個黑點;50元、100元券在正麵右下角分別加印5個、7個黑點。這些小黑點錯綜排列,仔細觸摸,可感覺微微凸起,盲人通過觸摸黑點多少及分布便可區分麵值。在現在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幣上,仍然保留了盲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