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經濟科技(2)(3 / 3)

活字印刷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用紙書寫即輕便又經濟,但是手抄寫已經難以滿足社會需要,至東漢熹平年間(172—178),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後來出現了雕版印刷術。但雕版印刷刻板費工費料、存放不方便、不容易更改錯字。北宋年間,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他總結了曆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複試驗,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火藥的發明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許多史籍表明,火藥最早產生於9世紀後半期的唐末宋初時期。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在煉丹過程中他們很注重硫黃,因為硫黃是能夠製服金屬的奇異物質,它可以和水銀化合生成硫化汞,還可以和銅鐵等金屬化合。硫黃性質活潑,容易著火。為了控製硫黃,煉丹家把硫黃和其他物質一起加熱形成化合物,來改變它容易著火的性質,這種方法稱為“伏火法”。在進行硫黃“伏火”的種種實驗中,發現當硫黃、木炭和硝石一起加熱時,極易發生激烈的燃燒。由於硫黃和硝石在我國古醫書上被列為治病的藥物,所以把它們和木炭的混合物稱為“火藥”,意思是會著火的藥。

水車

水車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古代為了灌溉偏遠或地勢高的農田。於是中國人善用其智慧,發明了另一種能引水灌溉的農具—水車。民間最早的汲水用具該是“桔槔”。將橫木放在支架上,利用杠杆原理汲水,這是水車的先驅。正式記載中的水車大約在東漢時才產生,稱“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到了宋代出現了利用水作動力的“筒車”,配合水池和連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寶貴的人力。至元代,出現了“水翻車”、“牛轉翻車”或“驢轉翻車”。這項發展,使翻車的利用更有效益。至此,利用水力和畜力以為驅動,使人力終於從翻車腳踏板上解放出來。後來,又出現了“高轉筒車”,地勢較陡峻而無法開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這是中國水車發展的第三階段。元明之後,水車便再沒有多少突出成就了。

水磨

水磨出現於晉代。磨,是把米、賣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器。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臥式水輪,在輪的主軸上安裝磨的上扇,流水衝動水輪帶動磨轉動。隨著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後來人們發明一種構造比較複雜的水磨。一個水輪能帶動幾個磨轉動。這種水磨叫做水轉連機磨。水磨是水力發電動力原理的原始形式。從機械角度來看。它是由水輪、軸和齒輪聯合傳動的機械。從車輪到水輪是技術史,也是人類文明史進步的標誌。

溫室的起源

溫室出現在我國漢代,是勞動人民與大自然長期鬥爭中產生的智慧結晶。據《漢書·召信臣傳》記載,在太官園內曾築有一個溫室,向陽麵滿是窗欞,糊上塗油的窗紙,瓦頂鋪有厚厚的幹草,室內晝夜燒著炭火。三國時溫室生產已相當普遍。唐代,人們可以利用溫泉熱能來提早生產瓜菜。明清時期,溫室生產進一步發展。現在的溫室則采用的是暖氣和工業餘熱等來提高室溫,有的還發展到利用太陽能實現自動加溫,既節約了燃料,又消除了汙染。

氧氣的發現

世界上最早發現氧氣的是我國唐朝的煉丹家馬和。他在仔細觀察可燃物的燃燒情況後,得出結論空氣,主要由陽氣(氮氣)和陰氣(氧氣)組成,其中陽氣多於陰氣多得多,陰氣可以在空氣中除去,而陽氣則不能除去。馬和進一步指出,陰氣存在於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鹽)等物質中。如用火來加熱它們,陰氣就會放出來。馬和的發現比歐洲早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