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郵政交通(1)(1 / 2)

郵政郵件

六位郵政編碼

1974年,我國開始研製自己的郵政編碼,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我國目前采用的郵政編碼為“四級六碼”製。即每組編碼由六位阿拉伯數字組成,這六位數字分別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郵區、縣(市)郵電局和投遞局(區)四級。六位數的前兩位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前三位代表郵區,前四位代表縣(市)郵電局,最後兩位是投遞局(區)的編號。

“中國郵政”銘記

郵票銘記是郵票發行國家(地區)的名稱(我國郵票銘記加上“郵政”字樣)。郵政屬國家主權範疇,因此郵票銘記是國家主權的文字表現形式之一,故在郵票諸要素中,銘記最重要、最嚴肅。為貫徹萬國郵聯規定,適應我國與世界各國日益擴大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並得到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同意,決定自1992年起,對我國郵票票麵文字、誌號等作如下調整:一,將原郵票上的“中國人民郵政”字樣簡化為“中國郵政”,並增加英文國名“CHINA”;二,將原郵票土的紀、特誌號改為以年度為單位編順序號;三、郵政企業印製、發行的明信片,其“中國人民郵政”字樣也作相應簡化。

中國郵政綠色標誌

世界各國郵班的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而定的。據《漢書·丙吉傳》和《後漢書·輿服誌》記載,漢朝時驛卒戴紅頭巾,穿紅袖衣服,信袋為紅、白兩色相間。可見在古代我國的郵政標誌卻以紅色為主。目的是為了讓沿途行人看到郵卒飛馬而來,好趕快讓路。1905年,任郵政總辦的法國人帛黎提出:郵政事務,均應采用黃綠兩色為郵政專用顏色,以綠色為主要基色。這一規定,從清末一直沿用下來。新中國成立後,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決定,人民郵政一律采用綠色為專用色。因為綠色象征和平、青春和繁榮。

軍郵的由來

我國最早的軍事郵票是1938年晉察冀邊區發行的抗戰軍人紀念郵票。1953年,我國郵政部門曾印製一套有“軍人貼用”字樣的軍事郵票,主圖為“八一”軍徽,分黃、藍、紫三種,但未正式發行。其中藍色的軍郵郵票,俗稱“藍軍郵”,收藏價值很高。

書信的由來

在文字沒有出現以前,古人用的是結繩、刻符等方式傳遞信息可以說是最早的“書信”。考古發現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就刻有符號。到了秦漢時期出現了手書、家書、手劄、尺牘(將書信寫在1尺長的木牘上,故稱)等,由於這幾種方式多半用生絹書寫,所以稱為“素書”。魏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中寫道:長城卒與妻子通信,便有“作書與內舍”、“報書與邊地”等字句,“作書”就是寫信,“報書”就是回信。至明清時代,將“書”改為“信”。今天的信,在古代稱為書。

信鴿的由來

信鴿源於我國,曆史悠久,在2500年前就有馴養記錄,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清乾隆年間,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次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200千米。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信封的由來

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文書和書信大都是刻寫在木板和竹簡上,為了保護書信完整無損,就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夾在文書簡牘的外麵。木板上還刻有三道線槽,用繩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上黏土並加蓋印章,以防私拆。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信封。

魏晉以後至南北朝時期,書信材料逐漸由木質演化為紙質。信封改為由兩片厚藍紙製成,但兩邊還畫有鯉魚圖。所以,中國古代又把信封稱為“雙鯉”、“鱗鴻”。

賀年片的由來

中國最古老的名片叫“謁”,起源於先秦。後來,出現一種比謁小得多的名片,即為刺。刺在漢魏都是削竹木製成的。唐代始用紅箋製成名紙,即名片。《燕京歲時記》中對春節拜年有“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的記述。刺,即名刺。投刺,即送張名片,代替登門拜年。賀年片便由此而來。古代都是主人自己親筆書寫賀年片,一張賀年片,往往就是一帖漂亮的書法傑作。民國以後,開始有了印製的賀年片,內容格式也一改昔時,隻書“恭賀新禧”等字,這小小的紙片,反映出禮俗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