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郵政交通(1)(2 / 2)

信封上的“緘”字

今天信封上的“緘”字,是沿襲了古人的用法。“緘”,原意捆箱子的繩子。現在形容人不發言叫“緘口”、“緘密”,都由此而來。“緘”又引申為“封”,指的是把公文或書信封蓋上,以保密內容。緘由“捆”引申為“封”,這和古代公文書信有關。東漢以前沒有紙張,公文書信多寫在木板或竹簡上,叫“劄”,並用繩子捆上,繩的打結處再加上一塊泥,然後在泥上蓋印章,以防被拆,這叫封“泥”。用繩子捆叫“緘”。用泥蓋印叫“封”,解開繩子叫“開緘”。其目的都是為了保守“劄”中的秘密。

最早的小本票

1917年,中華郵政發行了北京一版帆船郵票小冊,這是中國最早的小本票。新中國的首本小本票《童話咕咚》發行於1980年9月20日,隨後幾乎每年總要發行1至2個品種,其反應的內容也漸漸地向動物、中國生肖文化方向發展。

第一套附捐郵票

我國第一套附捐郵票發行於1920年12月1日。1919年黃河決口,沿岸泛濫成災,為了賑濟災民,中華民國郵票發行了我國郵票史上的第一套慈善郵票——附收賑捐郵票。

第一套紀念郵票

紀念郵票是為紀念國內,國際的重大事件,知名人物以及其他值得慶祝,紀念或廣為宣傳的事物而發行的郵票。新中國的第一套紀念郵票是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的紀念郵票有一個很容易辨認的標誌——誌號。紀念郵票一般在左下角都印有一個“紀”字。1974年以後,改用漢語拚音字母“J”作為紀念郵票的誌號。

郵票的別稱

我國早期的郵票多以“龍”為圖案花紋,稱為“龍頭”;1879年,上海《申報》刊登了一則“收買信封老人頭”的廣告,“老人頭”指的就是郵票;當時,我國郵票的票麵大都印的是人的肖像。郵票的誕生地是英國,郵票又稱為“女王頭”;1880年,一篇題為《各國信館之印圖》的文章,稱郵票“信印”或“國印”。還有的則直接稱呼郵票為“郵資”、“郵券”或“郵鈔”;1912年,我國發行的幾枚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二字;國際共產主義活動家季米特洛夫曾稱郵票是“國家的名片”,這是郵票最有意義的別名。

交通廣角

獨輪車

獨輪車俗稱“手推車”。在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種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過去的獨輪車,車輪為木製,有大有小。小者車盤平;大者高於車盤,將車盤分成左右兩邊,可載物,也可坐人,但兩邊須保持平衡。在兩車把之間,掛“車絆”,駕車時搭在肩上,兩手持把,以助其力,獨輪車一般為一人往前推,但也有大型的獨輪車用以載物,前後各有雙把,前拉後推,稱作“二把手”。

古代路名

我國的道路發展曆史悠久,公元前1208年周朝初期,建立了第一個大道路網。在古代道路建築是便利交通、發展貿易、調動軍隊所必不可缺少的。因為史前先民作戰與生活的需要,“道路”出現了,名稱也由此而定。堯帝時,路名“康衢”。西周時,路按等級分別命名,“路”容乘車三軌,“道”容二軌,“塗”容一軌,“畛”走牛車,“徑”為僅走馬的田間小路。“秦治馳道”為我國交通史上空前大的工程,當時是專供帝王行駛馬車馳道。又廣築非官道。秦漢以後曆代,路名“馳道”或“驛道”,元稱“大道”。清稱“官路”和“大路”。1913年後,各省建現代公路,叫做“汽車路”,以後就統一稱“公路”了。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簡稱大運河,開鑿於隋朝隋煬帝時期。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涿郡(北京),南到餘杭(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774千米,京杭運河的開通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3/4。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和萬裏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趙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