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飛行家
中國的第一位飛行家是馮如。馮如,字鼎三,生於廣東恩平。他1907年在美國舊金山的奧克蘭製造飛機,於1910年製造成功第一架中國人設計、製造和駕駛的飛機。當年獲國際飛機協會飛行競賽冠軍。第二年在出版家張元濟推薦下,帶著自製的單翼、雙翼飛機各一架回廣州。1912年8月25日,我國第一位飛行家和飛行設計師馮如在廣州燕塘作飛行表演時,失事遇難,終年30歲。
第一艘輪船的由來
早在唐代,有個名叫李皋的人發明了一種車輪船,它的兩舷裝著會轉動的槳輪,人力踩動車輪,推動船航行。後來,南宋起義軍領袖楊麼改進了車輪船,用它抵抗宋王朝官軍。1862年3月,清朝皇帝要曾國藩推薦“能曉製造與格致之事者”(當時還沒有科學一詞,格致就是指現代講的科學),徐壽就是其中的八人之一。幾年後,他在安徽安慶製造了我國的第一艘輪船。
國道的編號
國道是國家幹線公路的簡稱,是指我國公路交通網中,縣有全國性政治、經濟及戰略意義,並確定為國家幹線的重要公路。為了區分我國的三類國道,常采用3位阿拉伯數字作為編號來表示。編號的第一位數即表示國道的類別,例如,1××代表第一類以北京為中心的輻射性國道;2××代表第二類南北走向的國道;3××代表東西走向的國道。編號的第二、三位數則表示國道的排列順序。例如,“1××”的第二、三位數就是指第一類國道中自北向南,按順時針方向排列的序數;“2××”的後兩位表示第二類國道中,自東向西排列的序數;而“3××”的後兩位則表示第三類國道中,自北向南排列的序數。
高速公路
我國交通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規定,高速公路是指“能適應年平均晝夜小客車交通量為25000輛以上,專供汽車分道高速行駛並全部控製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適應120千米/小時或者更高的速度,要求路線順暢,縱坡平緩,路麵有4個以上車道的寬度。中間設置分隔帶,采用瀝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級路麵,為保證行車安全設有齊全的標誌、標線、信號及照明裝置;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在路上行走,與其他線路采用立體交叉、行人跨線橋或地道通過。
靠右行的來曆
我國車輛右行最早始於唐代,是由唐代初年的大臣馬周製定的。鴉片戰爭後,我國因受英、日等國的影響,汽車及各種人力車、畜力車又較長時間實行靠左行駛。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式汽車大量進口,其方向盤及燈光裝置,均適用於美國車輛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為適應美國車輛右行的規則,節約改裝費,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作出決定,自1946年元月1日零時起,全國一律實行車輛靠右行駛,一直沿用至今。
立交橋
立交橋全稱“立體交叉橋”,由於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使車輛日益增多以及道路建設的發展和交通的需要,許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興建了一大批立交橋,用空間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麵交叉車流的衝突,使兩條交叉道路的直行車輛暢通無阻。城市環線和高速公路網的聯結也必須通過大型互通式立交進行分流和引導,保證交通的暢通。城市立交橋已成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誌。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在道路、鐵路交叉處建造的橋梁。廣泛應用於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從此,城市交通開始從平地走向立體。
南宋時期興建的浙江紹興市內的八字橋就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橋。該橋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寶祜四年(1256年)重建。也有考證認為,與八字橋(因該橋下隻能行船,不能行人,故認為其不是真正的立交橋)相隔不遠的七折邊拱橋——廣寧橋,橋下有纖道穿過橋洞,纖夫可從橋下穿過,是真正的立交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橋。此橋重建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明萬曆三年(1575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