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曆史知識(2)(3 / 3)

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等出使匈奴。蘇武等人到達匈奴後,原投降匈奴的漢人虞常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匈奴單於的母親閼氏歸漢。不料事情敗露,蘇武被牽連,單於敬重他,派人勸降,蘇武不為所動。於是,單於把蘇武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放牧牛羊。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新單於立位,派遣使者去漢朝,欲重歸與好。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公元前81年,蘇武等9人由漢使迎接回國。

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熟知邊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歸國後,他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後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英雄典範。

楚河漢界的來曆

“楚河漢界”指的是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廣武山上的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是古代的一處軍事要地。西漢初年楚漢相爭時,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僅在滎陽一帶就爆發了“大戰七十,小戰四十”的戰役。因種種原因,項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漢的邊界。現在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城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

佛教傳入中國

公元67年,東漢明帝永平夜裏夢見金人在殿庭上飛行,第二天一早就問群臣是怎麼回事。太史傅毅說:“陛下所夢恐怕是西方大聖人,名字叫佛。”於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在西域遇到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回到洛陽。明帝建了很好的房子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裏譯出《四十二章經》。由此,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佛教傳入中國後,到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

黨錮之禍

東漢末期,宦官專權。很多官僚都聯結太學生抨擊宦官。166年,在宦官的蠱惑下,桓帝逮捕“黨人”,牽連200多人。169年,有百餘黨人被下獄處死,並陸續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之後,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一律免除官職,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這次“黨錮之禍”一直持續了10多年。

光武中興

劉秀稱帝後,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係列措施,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他多次下令釋放奴隸,禁止殘害奴婢。並實施減輕賦稅、精簡地方機構、懲治貪官汙吏等政策。這一係列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複、人口增長的局麵。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亂不堪,農民生活困苦。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他秘密活動10餘年,徒眾達10萬,遍布36個地區。他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中平元年(184年)初,張角命令各地區於3月5日同時起義。但因叛徒告密,起義提前。因起義參與人多,地區廣泛,聲勢浩大,震動京師。最初,起義獲勝,但最終被東漢王朝殘酷鎮壓。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因起義軍以頭戴黃巾為標誌,史稱“黃巾起義”。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獨攬軍政大權,形成割據勢力。在連年征戰中,袁紹和曹操兩大軍事集團逐步發展起來,互相攻打爭霸。

195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獲得政治優勢。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出10萬精兵和萬匹戰馬,南下進攻許昌。他試圖依靠軍力優勢,打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狀況。於是,雙方各有優劣在官渡對峙。之後,曹操奇襲袁軍屯糧的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焚燒袁軍的糧草,趁機進攻袁軍。最終,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

赤壁之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12月,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湖北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上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麵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三顧茅廬

在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被曹植所逼,投靠了荊州牧劉表,率軍駐紮在樊城(今湖北襄樊)。為了發展自己的力量,劉備在別人的推薦下,親自到隆中(今湖北襄陽)拜訪具有濟世之才的諸葛亮,連去了三次才如願以償。諸葛亮為劉備製定了發展戰略,並出山開始輔佐劉備。

劉備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