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伐韓國,韓國上黨郡守聯合趙國抗秦。趙孝成王命令廉頗率兵進入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抵禦。雙方僵持了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罷免了廉頗,以趙括為將。趙括隻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於是盲目出擊,被秦軍包圍。結果,趙軍40萬人投降。趙國主力喪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
封禪
封禪,最早出現於《管子·封禪篇》,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舉行的一種祭拜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為築壇祭天,因為泰山最高,所以多指天子登上泰山領命於“天”;“禪”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傳說,上古時代及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說法。秦漢時期,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禪大典。
秦滅六國
親王嬴政親政之後,憑借強大的國力,平定了內亂,加強了集權,並開始了統一天下的進程。從公元前230年消滅韓國開始,公元前225年滅魏國,公元前224年滅楚國,前222年滅趙國和燕國,到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結束,在短短十年間,秦國結束了近500年割據混戰的局麵,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發生在秦朝,是秦始皇為加強思想控製而製造的兩起重大事件。公元前213年,秦朝統治集團內部有人反對把以前分裂的諸侯國改為郡縣,要求根據古製,分封子弟。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令,除《秦紀》、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官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曆史古籍,一律燒毀;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既是“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裏誹謗秦始皇,。秦始皇知道後,非常憤怒,派人追究,收到株連的460多名儒生全都被活埋於鹹陽,這就是“坑儒”。兩件事合稱“焚書坑儒”。
七國之亂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昂、膠東王雄渠等六個劉姓諸侯國國王發動叛亂。叛亂的名義是“誅晁錯,清君側”,目的是推翻漢景帝的統治。但叛亂很快就被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兵鎮壓下去。劉濞被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破釜沉舟發生在什麼朝代
破釜沉舟發生在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戰中。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屬河北)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率兵渡漳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帶三日糧食,破釜沉舟,以決一死戰。最終,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鴻門宴在哪裏舉行的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鹹陽,並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進攻函穀關,準備討伐劉邦。此時項羽擁兵40萬,駐紮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項王營)。他在此大擺宴席,請劉邦赴宴,意在殺掉劉邦。但劉邦最終得逃脫,為日後稱霸天下、建立漢室王朝留下了伏筆。所以,鴻門宴是在今天的陝西臨潼舉行的。
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和項羽在幾年的交戰中已占明顯優勢。劉邦調集韓信、彭越的大軍合攻項羽,將項羽的10萬楚軍包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項羽在半夜聽到四麵劉邦的漢軍中傳出的楚歌聲,以為漢軍攻占了楚地,就率領800騎兵突圍。漢軍緊追其後,雙方交戰至烏江邊。此時,項羽大軍也所剩無機。他自己感到無臉見江東父老,而不肯渡江逃命。最終,項羽奮力廝殺後,自刎在江邊。
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實施減輕農民徭役和勞役負擔的政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漢文帝、漢景帝執政時期,他們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致使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大力發展。這曆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派張騫帶著100多人出使西域。半路上,張騫一行人被匈奴攔截,並扣留了10多年。當張騫找機會與隨從逃出來,並找到大月氏後,大月氏已無心抗擊匈奴。公元前126年,張騫輾轉回到漢朝。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他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以後中原加強與西域的聯係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隊伍龐大,並帶了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特產,從西域各國換回了毛毯、貂皮、駱駝,以及葡萄、黃瓜、芝麻等,在通商的同時,中國與西域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開辟了出中國與西域各國直接交流的新紀元。張騫開拓的從長安道西域各國的通商之路成了聯係東西方文化的要道,被稱作“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