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麵。諸子百家,諸子主要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等;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84年,齊軍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魯國著名大臣、軍事家曹劌麵見莊公,勸其忠信愛民,才可以與齊國一戰。齊、魯兩軍在長勺交戰,曹劌與魯莊公同坐一輛兵車,把握戰機,一舉擊潰齊軍。回到曲阜後,魯莊公問曹劌用的什麼戰術,曹劌說了一番妙論:“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這就是曹劌取勝之道,長勺之戰也成了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古代倫理教育:五倫
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一種倫理教育術語——五倫,即五種人倫關係,包括父子、兄弟、夫婦、君臣和朋友。孟子曾將它們歸納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項準則。也就是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年長者和年幼者間有先後尊卑,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是漢代政治道德、社會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個人道德的總概括。“三綱”強調的是天道,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來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戰國四公子
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個諸侯國為了對付秦國入侵,避免本國被亡,於是竭力招攬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所以在當時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十分盛行。當時,以養“士”而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後人稱他們為“戰國四公子”。
勾踐臥薪嚐膽
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越國宣告投降。但越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隻鋪些柴草(古時叫薪)。他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是不忘過去戰敗的恥辱。公元前482年,越國討伐吳國。經過10年苦戰,越國最終打敗吳國,成為霸主。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曆史上東周戰國時期7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因春秋時期的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7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7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趙國的國君。他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內容主要是穿胡人的服裝,衣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而且還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最終,他擊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
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大。它不斷出兵進攻其他臨近國家。其他六國就提出來“合縱”抗秦的主張。因為這六國都在秦國以東,縱貫南北分布叫做“縱”。所以,人們把他們聯合稱作“合縱”。而相反的主張是“連橫”。意思是秦國太強大了,隻有依賴秦國,聯盟對付其他國家才能勝利。而秦國位於其他六國之西,從東到西是“橫”,人們就把這種主張稱為“連橫”。“合縱連橫”實際是戰國時期的各國為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外交和軍事鬥爭。
商鞅變法的作用
商鞅變法是商鞅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對戰國末年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秦國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製度;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等。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秦“遠交近攻”
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並其他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攻打齊國。但秦相範雎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就是先和距離遠的國家聯盟,一起進攻鄰近的國家。於是,秦國與距離較遠齊、楚結盟,首先攻下了臨近的郭、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接著又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攻破了。秦國采用“遠交近攻”的政策達到了並吞六國、建立統一王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