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曆史知識(1)(1 / 3)

古代史

雲南元謀人

雲南元謀人化石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後正式被定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又稱元謀直立人,簡稱元謀人。1965年5月,發現於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地處元謀盆地的邊緣地帶。出土的早期人類化石包括兩枚左右上內側門齒,屬於同一位成年人個體。元謀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約有170萬年,元謀發現的猿人化石、打製石器、炭屑和燒骨,以及動物化石等遺存,表明元謀猿人已經能夠使用和製造工具,並通過狩獵勞動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而且還懂得火的使用。元謀人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雲南高原是人類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

陝西藍田人

陝西藍田人屬早期直立人,學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陝西藍田人是中國舊石器時期早期人類化石,簡稱藍田人。藍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點有兩處,均位於藍田縣境內。陳家窩藍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約65萬至53萬年問。公王嶺藍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約98萬至67萬年間。藍田人頭蓋骨極為低平,額骨傾斜明顯而尚無額竇,有鮮明的原始性質。眉脊骨粗壯,頭骨骨壁極厚,腦容量估計約為780毫升左右。出土的石製品證明藍田人已經能夠使用多種石質打製工具。與猿人化石一同出土的有4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內有大熊貓、劍齒象、毛冠鹿、斑鹿、野豬等。由此推知,藍田人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秦嶺北坡溫暖較濕潤的森林草原地區,從事采集和狩獵勞動。

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考古發現,山頂洞人和現代人已經沒什麼區別。山頂洞人不但能夠把石頭打製成石斧、石錘,而且還把野獸的骨頭磨製成骨針,把獸皮縫成衣服保暖禦寒。山頂洞人過著按照血統關係固定下來的群居生活,彼此之間都有血緣關係。這樣就形成了最早的社會結構——原始人群,這種原始人群又逐漸演變為氏族公社。在山頂洞人的洞穴裏還發現了一些有孔的獸牙、海鉗殼、磨光的石珠等裝飾品。

氏族社會

氏族公社即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氏族社會初期,以母係血緣為紐帶,即母權製,稱母係氏族社會。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到以父係血緣為紐帶,即父權製,稱父係氏族社會。氏族內部生產資料公有,實行集體生產,平均分配勞動果實;公共事務由選舉產生的氏族首領管理,遇有重大問題,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製,內部禁止通婚。隨著金屬工具的使用,生產力得到較快發展,勞動效率提高,出現了剩餘勞動產品,隨之產生私有製。於是,氏族內部貧富分化,進而演變為對立,逐漸形成階級,氏族也隨之解體。

部落與部落聯盟

部落由兩個或多個血緣相近的氏族組成。每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範圍、語言和習俗,也有管理內部事務的相關機構。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氏族之間不斷展開戰爭,於是一些部落就聯合起來,結成了部落聯盟。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西安東郊半坡村。半坡聚落距今約為6300—6800年,處於母係氏族社會的繁榮期。整個遺址平麵呈南北稍長、東西稍窄的不規則圓形,分為居住區、氏族墓地、公共窯場三部分。據分析,半坡聚落是一個由母係血緣為紐帶而組成的氏族整體。在聚落內部,氏族成員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擁有氏族的財產。半坡人生產的陶器主要用於定居後的日常生活,陶質、造型、裝飾和焙燒技術,均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半坡聚落遺址為了解母係氏族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類型。

仰韶文化

1921年,仰韶文化遺址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首次發現,距今約5000—6000年,屬於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遊一帶,現已發現上百處遺址。仰韶文化的麵貌是:經營農業,飼養家畜,燒製陶器,有定居的村落和集中的墓地。仰韶文化最明顯的特征是出土的紅陶器上繪有幾何形或動物形花紋。

大汶口文化

1959年,大汶口文化遺址最早發現於山東泰安市大汶口村,年代約為公元前4040至前224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大汶口文化的遺存十分豐富。經考古發現有墓葬、房址、窖坑等,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征財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為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生產工具有磨製精致的石斧、石锛、石鑿和磨製骨器,骨針磨製十分精細,體現了極高的製作技術。大汶口文化的發現是中國史前考古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