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曆史知識(1)(2 / 3)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鎮,是長江下遊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母係氏族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采集和漁獵。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穀殼等遺存,還有其他大量動植物的遺存,證明當時社會經濟已經比較活躍。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此外還有少量的木器。人們的居住地已經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建築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明顯不同。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指中國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這些帝王都是當時各部落的領導者。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說法不一。大部分人認同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種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堯、舜、禹

堯、舜、禹都是上古時代的帝王。相傳,堯為父係氏族公社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原封於唐,又稱唐堯。登帝位後以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為都,設官分職,製定曆法,曾命鯀治理洪水。晚年禪位於舜,創禪讓製。相傳,舜為父係氏族公社後期虞部落聯盟首領,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又稱虞舜。他以孝聞名,於堯的晚年代堯攝政,於堯死後登位,以蒲阪(今山西永濟西)為都。他在年老薦舉治理洪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後來他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南),葬於九疑(寧遠東南)。禹,夏朝的奠基者,姓姒,名禹,又稱崇禹、戎禹、伯禹、大禹。父親是崇伯鯀。禹56歲代行天子之事,91歲時正式即位稱王,建立夏王朝,在位10年,東巡狩病死於江南,死後葬在會稽山禹陵(今浙江紹興禹陵),王號禹,尊號夏禹、夏後禹,諡號帝禹。

堯舜禪讓

堯帝16歲稱帝,86歲時,希望能找個繼承人。於是征求群臣意見,眾臣向他推薦舜,因為舜是大孝子。堯帝聽到舉薦,知道舜德才兼備、淳樸寬厚、謙虛謹慎,就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並讓九個兒子輔佐他。舜曆經種種考驗後,堯帝讓他處理政事20年,又代理攝政8年,把各種事情辦理的井井有條,天下眾望所歸,此時帝堯正式把王位傳給舜,曆史上稱為“堯舜禪讓”。虞舜在位39年,在他的治理下,各氏族部落進入了繁榮期。虞舜生前就推薦大禹接替他的職位,禪讓製度也得以延續。

大禹治水

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居民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堯命令部落首領鯀去治理洪水。鯀受命後,築造堤壩想擋住洪水。結果洪水一來,堤壩都被衝垮,就這樣將近9年反複築堤,不僅沒有取得成效,水災反而越鬧越凶。舜即位後,命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禹汲取了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大禹受命治水盡職盡責,心懷百姓疾苦,在治水的13年裏,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多年努力,大禹終於治服了水患,把洪水引到了大海裏。

夏啟即位

啟是禹的兒子。相傳,禹晚年時,效仿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接替自己。先選定掌管刑法的皋陶,但還沒有接任,他就病死了;後來,又選定伯益為繼承人。等到禹死後,啟憑借權勢奪得了天下。夏啟即位後,遠古的“禪讓製”被破壞了,取而代之的是“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製。這一製度在中國實行了將近4000年,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為止。

商湯滅夏

夏朝末年,夏王桀荒淫殘暴,不理國事,搜刮民脂民膏,盡情享樂,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當時,商族已經十分強大。商湯在部落中扶困救窮,勤政廉明,周邊諸侯都歸順他,老百姓也親附他,他統治時期,社會穩固。此後,商湯進入中原,先後擊敗一些小的邦國,最後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與夏軍決戰。夏桀大敗而逃,逃至南巢(今安徽巢湖附近)而死,夏朝滅亡。

炮烙之刑

商紂王是商朝最後一個統治者,他的殘暴統治引起了臣民的反抗。為了鎮壓反抗,紂王與寵妃妲己謀劃作炮烙之刑。在銅柱上塗上油脂,在下麵放炭火燒紅,迫使犯人在銅柱上麵行走,犯人的腳被燒焦後立即跌到火裏被活活燒死。而紂王則以觀看行刑為樂。

商朝都城朝歌在哪裏

對於商朝時的都城朝歌,主要指今天河南北部的淇縣。商朝的武丁、武乙、帝乙、帝辛4代殷王都在此建都,改稱朝歌。周滅商後,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設都於此。此後,漢代稱其為朝歌縣,元代為淇州,明代改為淇縣。

商朝前期為何頻繁遷都

商朝近600年,共傳17代31位君主。商朝前期有一個很顯著的現象,就是都城屢遷。其原因,說法不一。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以下幾種:

1.水患說。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殷人為躲避水災,不得不多次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