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去奢行儉說。文字記載,殷人曾把避免奢侈腐化作為遷都的原因。
3.遊牧說。部落時代,人們生活仍為遊牧為主,遊牧者因水草而轉徙,定都也輾轉不定。
4.遊農說。商代停滯在原始的遊農階段,當一個地方的地力耗盡後,便需要改換耕地,因此要經常遷徙。
5.戰爭說。殷人考慮到作戰的方便,從軍事的角度上考慮遷都。
6.王位紛爭說。商朝統治階級的內部諸弟子間爭權奪位。商王朝為了擺脫困境,便以不斷遷都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7.階級鬥爭說。貴族與平民的鬥爭是導致殷都屢遷。
8.青銅說。青銅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鬥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尋找青銅礦是殷都屢遷的主要原因。
關於殷都屢遷的原因,雖然古今學者提出了許多論點,但都沒有作出圓滿論證。要弄清殷都屢遷的原因,有待史學者深入研究。
武王伐紂
公元前11世紀中期,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因商紂王暴虐,其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所以周部落的首領周武王姬發決定聯合諸部落伐紂。雙方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大戰,因商王軍隊不堪一擊,周軍攻入商朝的都城朝歌。紂王兵敗,自焚而亡,商王朝的統治正式結束。武王建立了統治穩定的周朝,百姓開始安居樂業。
牧野之戰
商朝末期,在商紂王的統治下,政治腐敗,刑罰酷虐,民眾痛苦不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呂尚等人輔佐下,率領5萬精兵討伐商紂王。他們很快到達距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僅有70裏的牧野。商紂王雖準備了70萬兵力,但士兵都無心打仗,盼著周武王趕快到來。於是,在牧野的戰爭中,商紂王的軍隊全都倒戈起義,參與討伐商王。周武王大軍所向披靡,紂王逃跑並自焚。商朝終止了的600年的統治,確立了周王朝。
井田製
井田製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製度,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為“井田”。井田屬於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封建地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井田製隨春秋後期土地私有製的出現而逐漸瓦解。
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太子姬靜(後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裏,史稱“彘之亂”。共伯和受諸侯推舉,“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中國曆史處於傳說時代,其時間脈絡、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準確性非常差。從共和元年開始,史官開始做編年體記錄,使中國從此之後的曆史脈絡清晰,記載詳實,直到今天,沒再間斷。
烽火戲諸侯
西周的周幽王是一個荒淫昏庸的皇帝,特別寵信妃子褒姒。並因此廢了王後申後,立褒姒為後。但褒姒從來沒笑過。為了逗褒姒一笑,周幽王下令點燃驪山上的烽火。此烽火原本是報警信號,當有外敵入侵時,臨近諸侯國看到烽火,就會出兵援助。但此次點燃烽火之後,各諸侯王帶兵趕來,卻發現沒有敵人。而褒姒看見這麼多兵馬忙來忙去,於是笑了。後來,西域敵人真的打來,諸侯們看到烽火不再相信。結果,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褒姒被擄走。西周從此滅亡。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曆史上稱為春秋戰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書而得名;後段為戰國時期,因當時7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相互混戰而得名。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減弱,140多個諸侯列國群雄紛爭。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奪霸權,爭做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還有一些史學家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弭兵運動
春秋中期,中原地區形成晉、楚爭霸的局麵。由於兩國長期對抗,兵連禍結,一些小國及人民飽經戰亂。公元前578年,宋國大夫華元,首先倡導和平,發起了以“弭兵”為口號的和平運動。運動謀求晉、楚和好,訂盟互不侵犯。可惜為時3年,因楚國背約而結束。
到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再次倡導弭兵之盟,邀集了晉、楚、秦、齊、宋、魯等10多個國家,在宋國召開了規模盛大的休兵會議。此後40年間,晉楚沒有發生戰爭,各國得以維持暫時的和平。
弭兵運動對春秋時期的變局產生了很大影響,是推動春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