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在640年攻破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偏南)後,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主要負責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702年,武則天為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地處天山北麓)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
這兩個都護府作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為唐朝鞏固西部邊防,維護國家統一,發展商業和交通以及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鑒真東渡
鑒真是唐代赴日傳法名僧。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733年日本僧人入唐訪求10年後,邀請鑒真赴日傳法。742年,鑒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於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他先後4次都未能到達日本。第5次漂流到海南島,鑒真雙目失明。第6次,鑒真終於在754年到達日本。他在日本努力弘揚佛法和中國傳統文化,被日本人尊稱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
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也稱“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治國初期,以開元作為年號,那時玄宗勵精圖治,並且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為相,改革吏治,使得政治清明,政局穩定;還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共29年。
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後期,漸漸貪圖享樂,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還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亂,導致以邊將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叛亂,反對唐朝。曆史上稱之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3年)結束,前後達8年之久。這次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影響巨大: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第二,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第四,經過戰亂,唐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製。從此,唐朝內憂外患,全盛時代結束。
兩稅法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改革。主要內容是:按土地、財產的多少來確定應納稅額;把混亂繁雜的稅種和各類收費合並統一,歸並為戶稅與地稅兩種;除田畝稅以穀物形式交納外,其他一律折合成錢幣交納;每年納稅時間分夏秋兩季。兩稅法把中唐極端紊亂的稅製統一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成為後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的基本稅製。
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是中原王朝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幽”是今北京一帶,“雲”是今山西大同一帶。幽雲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這十六州分別是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五代中期,後唐將領石敬瑭反叛,在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下,打敗後唐,做了皇帝。為報答契丹的支持,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使得以後相繼的王朝(後漢、後周、北宋)在與遊牧民族的交戰中處於不利境地。北宋初年,曾試圖收複該地區,但未能成功。
五代十國
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的短短54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10個割據政權。這在曆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
陳橋兵變
960年2月3日,趙匡胤為奪取後周政權,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生兵變,史稱“陳橋兵變”。該兵變最後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
杯酒釋兵權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一舉奪得政權之後,卻擔心此後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961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趙普的建議,安排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勸他們放棄兵權,多積錢財,多置田產,頤養天年。次日,石守信等大將都辭去了中央軍職,離開京都去當了各地的節度使,解除了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