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曆史知識(4)(1 / 3)

第一種,根據《史集·部族誌》的解釋:蒙語“成”的意思是“堅強”,“成吉思”是其複數;《通史簡編》也認為“成”是“剛強”,“吉思”是“多數”。因此成吉思汗是堅強的大汗的意思。第二種,“成吉思”在蒙古語中意思為“天賜”,成吉思汗即是上天賜予蒙古人的大汗。第三種,《蒙古源流》和《蒙古世係譜》兩書認為:鐵木真即位前三天,每天清晨都有一個五色鳥叫,聲聲如“成吉思”。“成吉思”也是一種吉祥的征兆。“成吉思汗”的名字由此而來。

朱元璋名字的由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小時候做過放牛娃,做過乞丐,在皇覺寺當過和尚。元末時期,他投身於郭子興的農民起義中,在起義隊伍中不斷提升,當了元帥,漸漸覺得“重八”這個名字太土,因此改名為“元璋”。“元”是第一的意思,而“璋”是美玉(常指代男子)之意,合在一起即是“天下第一好漢”。後來,朱元璋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建明

朱元璋(1328—1398),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攻下南京後,運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壯大了軍力,陸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1367年,朱元璋決意北伐,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1368年正月,北伐軍進占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定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明朝遷都北京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朱棣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他派大臣宋禮等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等地采木備料;第二年調集23萬工匠、上百萬民夫及大量兵士營建北京宮殿。永樂十八年(1402年),被禁宮殿基本竣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遷都北京。

葡萄牙入侵澳門

1514年和1515年,葡萄牙殖民者兩次來到中國試探通商和開辟航道,但都沒有獲準登陸。1517年,葡萄牙使者安刺德和比留斯率領武裝艦船,強行駛入內河珠江,從廣州登陸,從此揭開了入侵中國的序幕。1535年,葡萄牙人向明朝官吏行賄,取得在澳門停靠碼頭的便利。1553年,葡萄牙人又賄賂廣東海防官員,以貨船遇風浪為借口,請求在澳門借地曝曬浸水貢物,並上岸搭棚暫住。從此,他們在這裏建造了城垣和炮台,設置了行政機構,任命了官吏。就這樣,澳門逐步被葡萄牙占領。

戚繼光抗倭

14世紀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曆史上稱之為“倭寇”。明初開始,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侵擾,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倭寇到處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嘉靖年間,戚繼光奉命抗倭。他招募農民和礦工,訓練了一支3000多人的新軍。他治軍有方,教育將士要殺賊保民,嚴格軍事訓練,排演“鴛鴦陣”。由於新軍將士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率軍在浙江台州地區9戰皆捷,大敗倭寇。第二年,他率6000精兵搗破了倭寇在橫嶼(今福建寧德東北)的老巢。後來,戚繼光與劉顯、俞大猷合力清除了廣東的倭寇。東南沿海倭患解除。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姓馬,雲南昆陽人,15世紀初著名的航海家。明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領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眾7次遠航下西洋,經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加深了中國和各地之間貿易、文化交流和友好關係。

鄭成功收複台灣

鄭成功,明清軍事家、民族英雄。青年時代,他目睹了台灣被荷蘭人侵占,內心充滿了對荷蘭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決心要收複台灣。1661年3月,他率兵25000人,戰艦近5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直抵台灣西海岸。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經過9個月激戰,他擊敗荷蘭殖民者。1662年2月,荷蘭統帥在投降書上簽字。被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完成了收複祖國寶島台灣的願望,為中華民族抗擊海外侵略,維護祖國神聖領土的完整統一,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李自成起義

明末天啟、崇禎年間,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率領3萬人馬起義,並投靠闖王高迎祥,轉戰陝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高迎祥被俘犧牲,李自成承襲闖王名號。經過連年征戰,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時,李自成的軍隊發展到近百萬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京,成立新順政府,自號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崇禎十七年(1644年),起義軍攻克西安,正式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並改西安為長安。同年二月,起義軍進攻北京,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明朝滅亡。由於起義軍在勝利時喪失了警惕,明朝山海關外的明總兵吳三桂起兵反叛,引清軍入關。四月,李自成敗退北京,離北京南下,經晉入陝。九月,在九宮山被地主武裝圍困,李自成犧牲,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