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
1643年,皇太極死,其子福臨即位,即清世祖順治皇帝。由於福臨年幼,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輔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清軍由多爾袞率領,傾巢南下。四月十五日,清朝大軍行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即向山海關進軍。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正式投降了清朝。此後,清軍大舉進軍中原,取代了明朝對全國的統治。
平定三藩之亂
明清之際,明將吳三桂、尚可喜、耿忠明叛明降清,分別被清廷封為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鎮守雲南、廣東和福建,稱為“三藩”。他們各自擁有重兵,割據一方,嚴重威脅了國家的統一。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發三藩叛亂,一時波及十餘省。康熙帝采取“剿撫並用”的策略,對元凶吳三桂堅決打擊,對隨同的叛亂者大力招撫,到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被平定。
八旗製度
清代滿族人自稱“旗人”,他們以射獵為生,以10個人為一組,稱為“牛錄”,總領稱為“牛錄額真”。1601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進行改組,每300人為一牛錄,各牛錄分別以黃、紅、藍、白四色旗為標誌,這就產生了四旗。隨著隊伍不斷擴大,增加到八旗,努爾哈赤正式建立了八旗製度,規定為: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分別以黃、紅、藍、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八種顏色的旗幟為標誌。凡滿族成員,“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平時耕獵,戰時出征。這一製度使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清軍入關後,八旗的生產職能減少。作為一個軍事組織,八旗軍隊和綠營兵共同構成了清政府統治全國的工具。清朝中期,其軍事職能也日趨削弱。清朝滅亡,八旗製度隨之瓦解。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地在位時期(1661—1795年)出現的繁盛局麵。在這100多年裏,國力強盛,國內局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國家統一得到極大的鞏固。三位帝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曆史的奇跡,被史學家譽為“康乾盛世”。
清朝的閉關政策
清朝的閉關政策,是清政府在對外關係中所執行的控製貿易及隔絕與外國交往的政策。清朝建立全國政權之後,實行閉關政策。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為界,大體可分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前期禁海的目的主要在於隔絕大陸人民與台灣鄭氏抗清力量交涉,防範人民集聚海上;後期著重防備禁戒“民夷交錯”,針對外國商人,以條規立法形式,嚴加限製對外貿易。閉關政策是落後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虎門銷煙
1838年底,湖廣總督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他在廣東整頓海防,緝拿煙販,勒令各國商販交出所有鴉片,並保證不再販運。1839年6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曆時23天,銷毀鴉片237萬多斤。這一舉動史稱“虎門銷煙”,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
第一位女皇帝
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則天。她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她入宮為才人,後來成為唐高宗李誌的皇後。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唐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製,輔佐中宗處理軍國大事。690年,她登上帝位,自封為“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
古代曆史之最
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
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單孔大石橋是趙州橋;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剛經》;
中國古代的科舉製、三省六部製開始於隋朝;
火藥最早應用於軍事在唐末;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法典是《唐律疏議》;
第一次把火藥配方記錄下來的人是孫思邈;
指南針最早開始應用於航海是在宋代;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的交子;
最早的指南儀器是戰國的司南;
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是畢升;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封建王朝是元朝;
我國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是省級行政區劃,開始於元朝;
世界上最早進行的遠洋航行是鄭和下西洋。
皇帝之最
最長壽的皇帝,清高宗乾隆,享年88歲;
壽命最短的皇帝,漢朝的殤帝劉隆,死時不足一周歲;
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
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金末帝完顏承麟,在位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