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曆史知識(4)(3 / 3)

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朝的乾隆皇帝,執政63年;

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女皇武則天,即位時已61歲;

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漢朝的殤帝,出生後一百多天就當皇帝了;

兒女最多的皇帝,清康熙皇帝,36子,20女;

掌握語言最多的皇帝,清乾隆,會滿文、漢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等,堪稱語言學家。

四次民族大融合

中國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別是: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民族;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第三次,宋遼金元時期,進行於邊疆地區進行,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第四次,是清代時期,奠定了現在中國疆域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基礎。

古代通商路為何稱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曆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讚成此說,沿用至今。

主要朝代

中國主要朝代有:夏(約前2146—前1675)、商(約前1675—前1029)、西周(約前1029—前771)、東周(前770—前256)、秦(前221—前207)、西漢(前206—25)、東漢(25—220)、三國(220—280)、西晉(265—317)、東晉(317—420)、隋(581—618)、唐(618—907)、宋(960—1227)、金(1115—1234)、元(1206—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1)。

近現代史

鴉片戰爭

林則徐打擊了鴉片走私,觸怒了英國殖民主義者。1840年6月,英國侵略者對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曆史上叫做鴉片戰爭。清軍在英軍強大的現代武器前不堪一擊,1842年8月,英軍艦艇駛達南京江麵。無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由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華權益,借口“亞羅號”事件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同時出兵。1857年,英法組成聯軍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偷襲並攻陷大沽口炮台,進犯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簽訂了《天津條約》。1859年6月,英、法、美以進京換約被拒為由,率艦隊炮擊大沽。1860年8月,聯軍登陸,進占天津,進攻北京。鹹豐帝和慈禧太後倉皇逃往承德,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在城郊燒殺搶掠。清政府派恭親王奕主持議和,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賠償巨款,喪失了大片領土,使得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是:1、中國割讓香港;2、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3、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可派駐領事,通稱五口通商;4、中國抽收進出口貨的稅率由中英共同議定;5、廢除“公行”製度,英商可以與中國商人自由進行貿易。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附件,增加了領事裁判權、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是1851—1864年由洪秀全建立的政權,前身為1843年創立之“拜上帝會”。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3月宣布登基,稱天王,太平天國運動開始。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改稱天京,定為太平天國首都。到1856年,太平軍擊潰清軍江北、江南大營,達到了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就在此時,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發生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清軍趁機全麵反攻。1863年,曾國藩統領的湘軍開始圍困天京。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洋務運動

1860年後,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清朝封建集團中逐漸形成了一批以買辦性的官僚軍閥為主的洋務派,他們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利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手段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他們從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所從事的洋務,史稱洋務運動。所謂“洋務”,是指諸如外事交涉、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練軍隊、學習外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辦廠等對外關係與外洋往來的事物有關的一切事情。洋務運動自1861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開始,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時結束。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