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曆史知識(5)(2 / 3)

近代不平等條約

我國近代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共1000多個,主要有: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條約》;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中法新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中國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11國《辛醜條約》等。

詹天佑修鐵路

詹天佑(1861—1919),號眷誠,字達朝,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中國鐵路之父。他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1905年,清政府要修建一條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英國和俄國想要控製中國,都爭著要修鐵路。後來,清政府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詹天佑細心勘探,大膽試驗,曆時4年就完成了原定6年完成的工程,還節省了28萬兩白銀。1909年7月,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詹天佑為中國贏得了榮譽,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對他表示敬佩。

中國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1905年8月20日成立於日本東京,是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以海外中國人為主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其根本政治要求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武昌起義成立後不久,同盟會就開始出現分裂。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聯合在北京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1913年,袁世凱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後,於11月4日下令將國民黨強行解散。中國同盟會是一個在20世紀初葉發揮了巨大作用的革命政黨,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中國政治和革命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黃花崗起義

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麵臨亡國的威脅。在同盟會領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1911年4月27日,黃興帶領敢死隊120餘人,攻入兩廣總督府。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清朝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起義軍找不到張鳴歧,便放火焚燒督署衙門。起義軍在衝出兩廣總督府時,遭到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所率軍隊的圍攻。由於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分人及順德會黨按期發動外,其餘各路均未能行動,造成黃興孤軍奮戰,損失極其慘重。起義失敗後,收殮烈士遺骸72具,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武昌起義

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是給武昌起義準備了條件。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武昌起義的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清政府,使清朝逐步走向滅亡,而且吹響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誕生的號角,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曆史中具有裏程碑意義。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以武昌起義為代表的武裝起義。因為1911年是農曆辛亥年,所以稱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勝利,鼓舞了全國各地人民的革命鬥誌,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首先響應的是湖南和陝西。此後,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附件、廣東等先後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較全麵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樹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