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曆史知識(5)(3 / 3)

中華民國

甲午戰爭以後,內憂外患的中國,使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挽救過國家命運登上曆史舞台,發動了多次起義,終於在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後推翻了清朝,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起中華民國,簡稱民國。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是中國曆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中華民國的創立不同於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它是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鬥爭而建立的共和國家。

南京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是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革命政府。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依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定國號為“中華民國”,五色旗為國旗,宣告臨時政府成立。在帝國主義的迫壓下,孫中山於1912年2月13日被迫辭職。15日,袁世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正式宣告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隨之遷往北京。

新文學運動

新文學運動是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一段時期裏發生的反對就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以1915年9月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為起點。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與“科學”。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的特權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中的延續,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一次激烈鬥爭。

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派出了陸征祥、王正廷和顧維鈞等5人組成的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我國代表在會上提出歸還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和廢除“二十一條”等合理要求。但是,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竟然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外交失敗,激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成為引發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

1920年8月成立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發起建立的,小組成員由陳獨秀、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組成。共產主義小組起草了《中國共產黨宣言》,闡明中國共產主義者關於創立共產主義新社會的理想,提出消滅私有製,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廢除舊的國家機器,消滅階級的主張。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將《新青年》改為自己的機關刊物,隨後又創辦了半公開的刊物《共產黨》和通俗刊物《勞動界》。

中共一大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蓬勃興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建黨條件基本成熟,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也在建黨骨幹中開始醞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黨員50多人。會議在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確定了黨的名稱、奮鬥目標、基本政策、提出了發展黨員、建立地方和中央機構等組織製度,兼有黨綱和黨章的內容。中共一大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

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首次建立的合作。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係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中國共產黨進而和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進行合作,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

五卅慘案

五卅慘案又稱五卅血案。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群眾運動蓬勃發展,中共中央根據運動發展形勢,及時決定進一步動員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的政治鬥爭。5月30日,上海學生2000餘人在租界內散發傳單,發表演說,抗議日本紗廠資本家鎮壓工人大罷工、打死工人顧正紅(共產黨員),聲援工人,英國巡捕逮捕100餘人。下午,萬餘群眾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閘巡捕房門首,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英國巡捕開槍射擊,當場死11人,被捕者、受傷者無數,造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北伐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