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不到半年,北伐軍打垮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進占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在北伐戰爭不斷取得勝利時,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並遷都南京。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徐州誓師,繼續北伐。北伐軍逼近北京,張作霖逃回東北,途中被日軍炸死。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北伐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灣改編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三灣改編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其中實行民主主義,對團結廣大士兵群眾、瓦解敵軍起到了巨大作用,他還創造性地確立的“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標誌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開始形成。
四·一二政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動用軍隊、武裝流氓屠殺中共黨員和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等組織,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破裂。這一事件史稱四·一二政變。在三天時間裏,有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共產黨員陳延年、趙世炎等被殺害。四一二政變是蔣介石走向反共獨裁的開始。
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是1927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蔣介石建立。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定都南京,所以稱南京國民政府。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舉行成立典禮。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規定國民政府受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政府委員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選舉,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等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等。會議推舉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同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得到國際承認、代表中國的中央政府。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遷至重慶。
南昌起義
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國民黨汪精衛和蔣介石從4月起在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也決定“清黨”。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經過5個多小時的戰鬥,全殲守敵3000人,勝利占領南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並為創建人民軍隊打下基礎。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是滿足了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毛澤東製定了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製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製為農民的土地所有製。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一段鐵路,嫁禍於中國軍隊。以此為借口,向中國東北軍北大營發起進攻,這是日本關東軍蓄謀已久的陰謀。當時,日本關東軍隻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麵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當晚日軍攻占了北大營,次日占領整個沈陽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接著,日軍又在兩天之內占領了南滿鐵路沿線的營口、安東、本溪、遼陽、鐵嶺等重要城市,很快東三省全部淪陷。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東北包括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河北北部,日本利用前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東北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通過這一傀儡政權,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14年的殖民統治。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這一分裂中國領土惡劣行徑的傀儡政權。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擊敗駐守滿洲國的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1945年8月18日,滿洲皇帝溥儀宣讀《退位詔書》,滿洲國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