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曆史知識(6)(2 / 3)

二萬五千裏長征

二萬五千裏長征,簡稱“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陝北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進行的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第一方麵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遊擊戰爭。二萬五千裏長征曆時兩年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曆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本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了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遵義會議。遵義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獨立自主地作出一係列重大決策,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曆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開始確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延安整風運動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糾正了“左”、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使黨的思想路線開始轉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軌道上來。但是,黨內仍然存在“左”、右傾錯誤思想根源和許多非無產階級思想。黨中央為了統一全黨思想,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領導全黨進行了整風運動。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貫徹的方針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延安整風運動1941年5月開始,1945年4月結束,是我黨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侵占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麵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以一個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進行搜查,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於是,日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這就是著名的“盧溝橋事變”。

第二次國共合作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7月15日,中共中央將《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在廬山與蔣介石繼續談判。同一天,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談話。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由於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脅,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同蔣介石在南京舉行第五次談判,蔣介石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在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和第六師團長穀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日軍對我國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曆史上被稱為“南京大屠殺”。1946年2月,據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

日本投降

1945年夏,德國法西斯滅亡,歐洲戰爭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盟軍在亞洲大陸各戰場對日軍發起反攻。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但日本軍國主義統治集團繼續負隅頑抗。於是,盟國決定對日實行摧毀性打擊的最後一役。8月6日和9日,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蘇聯紅軍也在8月8日對日宣戰,9日出兵中國東北,橫掃日本關東軍。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港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至此,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