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地球奧秘(2)(3 / 3)

那麼,大海中的水最初又是怎麼有的呢?

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即海洋中的水是與生俱來的。早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氣的形式存在於熾熱的地心中,或者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於地下岩石中。

那時,地表的溫度較高,大氣層中以氣體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較多。後來,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地球上到處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呼嘯的濁流通過千川萬壑彙集到原始的窪地中,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地球在最初的5億年,火山眾多且活動頻繁,大量的水蒸氣及二氧化碳通過火山口噴發出來,冷卻之後便漸漸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謂的“初生水”。

可是,隨著火山研究的深人,科學家們發現:火山活動所釋放的水並非所謂的“初生水”,而是新近溶人地下的雨水,這無疑是對“地球之水與生俱來”理論的挑戰。

為了尋求地球水的淵源,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1961年,科學家托維利提出的假說令人耳目一新,地球上的水是太陽風的傑作。太陽風即太陽刮起的風,但它不是流動的空氣,而是一種微粒流或帶電質流。

根據托維利的計算,從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從太陽風中吸收了多達17億億噸的氫量,若把這些氫和地球上的氧結合,就可產生153億億噸水。這個數字與現今地球上水的總量145億億噸十分接近。但是,有人卻提出質疑:若光靠太陽供給而自身沒有來源的話,地球不可能維持現有的水量。

那麼,地球之水究竟來自何方呢?美國荷衣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路易斯?弗蘭克和由他率領的研究小組獨辟蹊徑,提出一個驚人的新理論:地球上的水既不是來自地心,也不是來自太陽風,而是來自於外太空的冰彗星雨。

該研究小組提出:不僅是地球上的海洋,而且太陽係其他行星和衛星上的水,都有可能來自迄今為止還未觀測到的由冰組成的小彗星。1981年,美國發射了一顆觀測地球大氣物理現象的“動力學探索者1號”衛星。在分析衛星發回地麵的數千張觀測資料時,細心的弗蘭克發現:在橘黃色的衛星圖片背景上總有一些黑色的小斑點,或者說是“洞穴”,弗蘭克稱之為“大氣空洞”。這些“洞穴”的直徑一般有十多千米,個別的甚至達四五十千米。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每個小黑斑都是突然出現2?3分鍾後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1981?1985年,在大約2000小時的觀測期裏,弗蘭克共觀測到30000個類似的黑色斑點。這些小黑斑是什麼東西?

在對大氣中所有數量充足的分子作具體的分析研究後,科學家們發現:隻有水分子才能吸收頻帶足夠寬的波長而呈現黑色。這使他們確信,衛星照片上的黑斑是由於高層大氣中存在著由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氣體水雲所造成的。

弗蘭克將他們的觀測結果同著星聯係起來進行研究後認為,小黑斑現象最有理由的解釋是許多小著星不斷地把水從高層注人大氣。由大量的冰塊及少量塵埃微粒混合而成的著星,在剛接近地球時,是一個直徑約為20千米的冰球,然後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破裂、融化,並被太陽光汽化形成較大的水汽球或是絨毛狀的雪,後來化作雨降至地麵。其中的一部分則進人大氣,形成著星雲團。衛星照片上的小黑斑就是這些著星雲團。

不久,在六百多千米上空,弗蘭克又發現了帶狀發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類著星可能徘徊的地帶。這似乎又為弗蘭克的觀點提供了證據。

這一理論為一些未解之謎提供了解釋。例如,偶爾有大量的小著星傾瀉而下,造成地球氣候劇變,從而使恐龍及其他一些物種滅絕。小著星理論還能解釋火星上似乎是水作用形成的河道等等迄今無法解釋的問題。又如在1990年的一天,一塊冰體從天而降,落在中國江蘇省無錫梅村鄉。根據弗蘭克的小著星理論,我國專家經潛心研究後認為,此冰塊就是來自著星。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這是1200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李白充滿幻想色彩的吟誦之作。倘若弗蘭克的新理論是正確的,目麼詩人所言或許就是事實。並且,從天上來的,又豈止黃河之水呢?

針對弗蘭克的小著星理論,美國科學界引發了一場異常激烈的爭論。科學家們雖然沒有對衛星圖像上的那些黑點或帶狀物表示異議,卻不同意弗蘭克做出的這些水將全部降落到地球上的解釋。

然而不久後,美國弗吉尼亞技術大學和約翰遜航天中心的科學家們聯手打開了一塊隕石,結果竟在裏麵發現了少量的鹽水水泡!毋庸置疑,這一發現是對弗蘭克著星理論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