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個科學家的有生之年完成太陽係外的探險呢?這時飛船應該達到每秒幾百千米的速度,而目前最快的飛船隻能達到這速度的十分之一。現行的飛船之所以行動遲緩,根本原因在於它們僅靠化學火箭在其飛行的頭幾分鍾裏加速,衝出大氣層後的航程完全依賴慣性滑行,充其量在路過大行星時靠其引加。 想太外的,動是鍵。
目前“旅行者號”和“先驅者號”探測船已經飛越了海王星軌道,成為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科學家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其間還不斷利用大行星的引力加速(稱為“引力跳板”技術)。而且從一開始,它們就是用最強大的化學火箭(“土星號”)發射的。
下麵的方法是科學家想到的飛越太陽係到達其他恒星的方法。其中有一些現在就可以實現,而另一些也許永遠隻能停留在設想階段。
核動力火箭
20世紀50年代,隨著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聲日益高漲,原子火箭發動機應運而生。法國人設計了以水為工作物質的原子能火箭,它靠核反應堆產生的熱量將水汽化,高速噴射出的水蒸氣能使星際飛船逐漸加速。火箭要噴出5000噸的水才能在50年內把飛船送往最近的恒星一比鄰星(距地球4.22光年)。
—10%,有效載荷僅占1%;而原但有效載荷可占總質量的5%?8%。以氘為燃料的核聚變火箭,排氣速度可達15000千米/秒,足以在幾十年內把宇宙飛船送到另U的恒星。
聚變比裂變放出更大的能量。在一個核聚變推進係統中理論上每千克燃料能夠產生100萬億焦耳能量一比普通化學火箭的能量密度高一千萬倍。核聚變反應將產生大量高能粒子。用電磁場約束這些粒子,使之向指定方向噴射,飛船就可以高速前進了。為安全起見,核飛船至少應在近地軌道組裝。為利用月球上豐富的氦資源,月球也是理想的組裝發射地。此外也可以在拉格朗日。
一般化學火箭的結構質量占總質量的6%子能火箭的結構質量占總質量的12%?15%,(此點處的物體在繞地球運轉的同時保持與月球相對距離不變)處進行組裝,原材料從月球上用電磁推進係統發送。
光帆
就像中國古代的紙鳶無法和現在的超音速飛機同日而語,今人設想的噴射式推進係統也不能和未來實際的星際飛船相提並論。但相對於核動力火箭來說,以下幾種進人太空的方法更有可能在未來的星際飛行中使用。
15世紀地理大發現時期,西歐的水手們揚帆遠航,駛向傳說中的大陸。未來的星際航行恐怕還要借助“帆”這種古老的工具,隻不過驅動“太空帆”的不是氣流而是光。早在12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就已證明電磁波對實物具有壓力效應。1984年,科學家提出,實現長期太空飛行的最佳方法是向一個大型薄帆發射大功率激光。這種帆被稱為“光帆”。它采用圓盤狀布局,直徑達3.6千米,帆麵材料為純鋁,無任何支撐結構,其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光速的1/10。在搭載1噸的有效載荷時,飛抵半人馬座的星僅需40年或更少的時間。以這個速度,太空船可以在兩天內從太陽飛到冥王星,但要是飛越另一個太陽係並對其進行考察,這速度顯然太低了。
為了進行詳細的考察,可以采用“加速一減速”的飛行方案。這時光帆直徑取100千米,使用功率為7.2X1012瓦的激光器向它發射激光。在減速階段,將有一個類似減速傘的小型光帆被釋放出來,它把大部分激光向飛船的前進方向反射,以達到製動的目的。
雖然對技術和經濟要求較高,但較其他形式的星際飛船而言,光帆是在技術和經濟上最容易實現的方案。根據估算,在使用金屬鈹作為帆麵材料時,飛到半人馬座星的總費用為66.3億美元,這隻相當於阿波羅計劃投資的1/4。
人工時空隧道
不少科幻影片(如《星球大戰》)中都有這樣的鏡頭,隨著船長一聲令下,結構複雜的引擎開始工作,接著宇宙飛船便消失於群星中,幾乎就在同時,它完好地出現在遙遠的目的地……現代物理學證明,這看似荒誕的場景是可以發生的。
現代物理學(時空場共振理論)認為,時間是能量在時空中高頻振蕩的結果,宇宙間各時空點的性質取決於該點電磁場的結構特性。
該理論認為宇宙中各時空點有其確定的能量流動特性,它可以用一組諧波來描述。若用人工方法產生一定的諧波結構,使它與遠距離某時空點的諧波結構特性相同,則兩者就會產生共振,形成一個時空隧道,飛行器可以循著這個時空隧道在瞬間至U達宇宙的另一位置。
實施這一方案的關鍵是飛船必須能產生適當的能量形態,以滿足選定時空點的結構。
通過“蟲洞”的星際航行
還有一種名為“蟲洞”的奇異天體,它是連接空間兩點的時空短程線。科學家認為,通過“蟲洞”可以實現物質的瞬間轉移。用這種方法進行的星際航行可以完全不考慮相對論效應。遺憾的是這種理論上應該存在的“空間橋梁”至今還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