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療法結合厭惡療法。先在思想深處認識到過量飲酒的危害,並在紙上一一列出,最好再用漫畫的形式直觀生動地表現出來。比如畫這麼幾張畫:第一張畫一個男人在喝酒,一隻手摸著隆起的腹部,旁邊寫著:過量飲酒,肝要硬化;第二張畫一位男子手握酒瓶,和妻子對罵,小孩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旁邊注明:丈夫酗酒,家庭不和;第三張可畫上一個男人醉酒後躺在地上,旁人投來嘲笑和輕蔑的目光,旁邊寫明:酒鬼無人敬。當飲酒成癮者飲酒意念十分強烈時,就把這些畫取出來看看,逐漸建立起對酒的厭惡情緒。
係統脫敏法結合獎勵強化法。它不要求當事人一下子就改掉不良習慣,而是每天逐漸地減少飲酒量。因此它的痛苦性低、成功率高。戒酒者在這一過程中,若完成了當天應減少的“指標”,自己或親人應給予一些小獎勵,以鞏固和強化所取得的成果。為避免心理上若有所失的難熬感覺,戒酒者應積極從事其他一些有興趣的事情,用新的滿足感的獲得來抵消舊的滿足感的失去。
健康小檔案
不要抽煙也不要被動抽煙;
選擇低脂、高纖維的食物,保持健康的體重,不酗酒;
避免日光暴曬,定期做皮膚檢查;
注意身體正常健康狀況的變化。
疾病與營養
藥療不如食療
在一項對我國13個省市308537人進行的調查中,糖尿病患病率為6.74‰。科學證實,合理控製飲食對控製糖尿病很重要,但一味地進行飲食控製往往使病人長期處於饑餓狀態。食療能使病人的血液中微量元素值升高,從而降低血糖。由此可見食療的作用。
自古以來,人們崇尚“藥療不如食療”。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對疾病的防治,並非孤立地依靠藥物,更注重於人的營養和飲食調理,以固根本。
我國兩千多年前就懂得“藥食同源”“以食治病”的道理,早在周代就專門設有“食醫”掌管帝王的飲食營養,說明那時就很重視食療了。我國第一部中醫典籍《內經》中就已載有食療方。至唐,我國食療科學的研究已經相當發達,推崇以食療疾,認為能夠用食物治好病的才是高明的醫生。以後各代醫家、養生家對這一學科不斷研究、補充、完善和發展,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使我國食療成為舉世矚目的科學。在我國,無論醫家,養生家或尋常百姓家,都掌握了許多食療知識和經驗。如春天吃防風粥以散風寒;夏天喝綠豆湯、酸梅湯降暑去熱;秋季吃芝麻以潤燥;冬季吃狗肉、羊肉等進補。經濟實惠,方便易行,又有很好的療效,使我們受益無窮。
在這裏,向你推薦幾種可以緩解或治療疾病的常見食物:
能防治心血管係統病症的食物
海帶、紫菜、山楂、黑木耳、香菇、大蒜、元蔥、荷葉、茶葉、蓮心、芹菜、海蜇、蜂蜜等,能降血脂、降血壓,防治動脈硬化。豬心、牛心、羊心、雞心也能治心悸及驚恐、健忘。龍眼肉煮雞蛋亦能治心悸、健忘等。
能防治呼吸係統病症的食物
蔥、薑煮粥或泡開水加紅糖能治感冒。冰糖蒸梨、梨子粥、甜杏仁粥均能防治呼吸係統病症。
能防治消化係統病症的食物
雞蛋黃、山藥同煮粥能治滑腸久瀉。大蒜拌馬齒莧能治腸炎、痢疾。山楂、紅棗粥能防治脾虛、消化不良等症。黑芝麻嚼服(每次3匙,一日4次)能防頑固呃逆及大便秘結。牛奶、羊奶能治胃陰虛所致的口渴、幹嘔、反胃等症。蜂蜜能防治便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甲魚能治脫肛。胡桃肉能治便秘。豬肚、鯽魚同燉服能治胃下垂。
能防治血液係統疾病的食物
藕節燉豬皮及甲魚能治貧血及鼻衄、齒衄等。豬肉、豬蹄、生花生米、紅棗能防治血小板減少。豬肝等動物肝髒均能防治貧血及夜盲症等。龍眼肉煮紅糖、紅棗能治貧血。菠菜能治缺鐵性貧血。
健康小檔案
藥療食療並舉,常可提高療效。特別是慢性病人,更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製食譜,達到治病的目的。
學會製藥膳
中醫學曆來強調“藥補不如食補”,並認為“是藥三分毒”,因此,千百年來,藥膳一直在民間備受推崇。山西傳統風味小吃中有一種稱之為“頭腦”的食品,在省會城市太原十分流行,許多飲食店長期經營,樂此不疲。舊址在太原上馬街一個街角拐彎處的“清和元”清真飯店,便是被人們視為“頭腦”正宗的百年老店。據說“頭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醫學家、書法家傅山所創,將包括黃芪等中藥材在內的八種原料配製而成一種湯狀藥膳,起初是用來為其母治病和滋補,這就是“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藥膳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藥膳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製而成的一種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食品。因此,藥膳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又有別於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所以說藥膳是充分發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因而中國傳統藥膳的製作和應用,不但是一門科學,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