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具有保健養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麵的作用,在應用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想自製藥膳,需要先了解食物的食性。食性指食物在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態下所發揮的作用。如滋補食性主要是指寒、熱、溫、涼,一般將微寒歸涼,大溫歸熱,性溫和者稱平性,歸納起來為溫熱性、寒涼性及平性三類。溫熱性食物有狗肉、羊肉、牛肉、鱔魚、雀肉、蝦、黃豆、刀豆、紅糖、蔥等,具有祛寒、助陽、生熱、溫中及通絡之功效,可用於寒證、陰證;寒涼性食物有豬肉、鱉肉、牡蠣肉、鴨肉、兔肉、菠菜、白菜、芹菜、黃瓜、苦瓜、梨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生津等功效,可用於熱證及陽證;平性食物有鯧魚、青魚、鯽魚、赤豆、豇豆、絲瓜、木耳、山藥、桃等,具有健脾、開胃、補腎及益陰的功效。
中醫講辨證施治,藥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大棗、花生,陰虛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麥冬等。隻有因證用料,才能發揮藥膳的保健作用。
另外,由於人的體質、年齡不同,用藥膳時也應有所差異。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這都是在藥膳中應注意的。
健康小檔案
要結合現代營養學知識,實施合理平衡飲食;藥食要功效確切,效用專一;藥食配伍要合理,藥物要篩選,或經加工泡製,避免苦味、澀味、怪味,使之易於接受;烹調要精細,色、香、味、形俱佳。
經常食用維生素
2002年9月號的《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報告發現,在維生素與癌症、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之間也存在有某種聯係。報告指出,“大多數人不會專門服用適量的維生素。”報告還評論道,“所有的成年人每天都應該服用一片多種維生素劑,近期的研究結果表明,攝入的維生素量過低或過高,不僅會導致維生素缺乏病,甚至還會引發許多慢性疾病。”而最終,“大部分人處於明顯升高的患病危險之中。因此,我們建議大家服用多種維生素劑,而不是某一種維生素的片劑,因為大部分人需要補充的不止一種維生素,而多種維生素劑恰恰能夠簡單便捷地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
為何需額外補充維生素?
專家解釋,因為現在各種烹調方法和食物的儲存方法都有可能導致維生素損失,而且損失量很大。損失情況低的可以到30%~40%,高的甚至到90%多。例如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成分,所以在洗菜時,很容易丟失;維生素C怕高溫,烹調時溫度過高或加熱時間過長,例如燉菜、沙鍋等,蔬菜中維生素C會大量破壞;維生素C還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蔬菜、水果存放的時間越長,維生素C損失就越大。所以理論上吃進了一些蔬菜、水果,但實際上維生素的補充是不夠的。
維生素的用途與來源——
維生素A
維持正常的視覺反應、骨骼發育和上皮組織的正常形態與功能。牛奶、雞蛋、魚肝油、肝髒、深綠色、深黃色蔬菜及水果等。
維生素D
活化的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的吸收而使骨質鈣化,維持正常的骨骼。魚肝油、肝髒、蛋黃、牛奶等。
維生素E
與生殖作用有關。缺乏維生素E容易不育。在身體內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熏即降低細胞老化。植物油、綠色蔬菜、動物髒器、豆類、蛋黃、瓜果、瘦肉、花生等。
維生素K
與血液凝固有密切關係。缺乏易患血友病。綠色蔬菜。
維生素C
促進“膠原”的形成。膠原乃是填充在細胞之間?熏使其排列更為緊密,尤其血管細胞,因膠原的填塞,更能確保其嚴密性、彈性而不易出血。綠色蔬菜、水果等。
維生素B1
缺乏維生素B1會患感冒、胃炎、肩膊發僵、肌肉疲倦且容易焦慮或記憶力減退、腳氣、神經失調。未經精製的穀類如糙米、胚芽米、瘦肉、牛奶、肝髒、腰子、酵母、豆類、牛肉等。
維生素B2
缺乏維生素B2會引發口腔炎、口角炎、眼睛充血、精神恍惚、皮膚幹、頭發大量脫落等。牛奶、肝髒、腰子、心髒、蛋、豬肝、瘦肉、麥胚、黃豆、花生等。
維生素B6
與新陳代謝有關。故其需要量隨蛋白質攝取量的多少來決定。麥胚、牛奶、酵母、莢豆類、肉類,尤以肝髒和腰子為佳。
泛酸類脂酸
與生理代謝機能有關。缺乏泛酸易患胃腸炎、皮膚病。肝髒、腰子、酵母、豆類、麥胚,廣存於自然食物中。
醫生建議在國家規定的安全範圍內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必要的。再加上中年人的工作壓力和生活節奏跟以前也不一樣,精神緊張的、勞動負荷重的也會造成維生素的損失。而且現代人很難做到真正的飲食平衡,有些偏食、食物吃得不全麵、常吃快餐等都會缺乏維生素,所以單靠飲食補充維生素恐怕是不行的。
健康小檔案
補充維生素切忌過量,維生素每天補充有一個定量,沒有必要自行擴大劑量。成年人營養補充維生素每日參考用量:維生素A為1.5mg;維生素D為10μg、維生素E為30mg、維生素C為60mg、維生素B1為1.5mg、維生素B2為1.7mg、煙酰胺為20mg、維生素B6為2mg、維生素B12為6μg、泛酸為10mg、葉酸為400μg、生物素為300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