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和黑山是分是合?科索沃何去何從?一個分裂的巴爾幹仍將給21世紀的世界帶來極大的懸念!
原載《史與詩》:《世界諸文明的曆史書寫》,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巴爾幹各國政體的嬗變——初探巴爾幹各國內訌外鬥的原因
一、羅馬尼亞:從君主立憲製走向君主法西斯專政
羅馬尼亞初屬同盟國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經過長期觀望和一番討價還價,終於在1916年8月27日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戰爭初始,羅馬尼亞便全力以赴,一舉投入60萬兵力。但由於裝備落後和指揮不當,屢戰屢敗,到年底已有25萬人陣亡,數十萬人負傷,甚至首都布加勒斯特也告易手,全國領土幾全部陷落。1917年12月,羅馬尼亞隻得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停戰協定。1918年又和德國單獨簽訂和約。
然而不久便時來運轉,協約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於是羅馬尼亞又乘勢重向同盟國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取勝而結束,羅馬尼亞盡管在戰場上丟盡了臉,但最終仍得以戰勝國的身份出現在凡爾賽和會上。
戰後,羅馬尼亞通過各種和約使自己的領土從13.7萬平方公裏(1913年)增加到29.5萬平方公裏(1919年),人口也從790萬人猛增到1730萬人,一躍而成為巴爾幹的第一大國。
1921年,羅馬尼亞在原有王國和新並入的土地上進行了土地改革,共有償沒收土地612萬公頃,其中346.4萬公頃土地分給了將近150萬農戶,其餘200多萬公頃的土地和森林大部分成了公共財產,農民隻需繳納一定的租稅,便可加以使用。這一措施導致兩個最保守的政黨,即保守進步黨和保守民主黨的社會基礎很快消失,從此退出政治舞台。然而仍有3000多個擁有500公頃土地以上的大莊園得以保留下來,使農村中貧富差距的現象依然非常突出。
不久,1923年3月,羅馬尼亞又頒布了一部新憲法,它在字麵上宣布了羅馬尼亞所有居民,不論其種族、語言或宗教信仰如何,一律享有民主權利和自由;承認民族平等和社會平等,形式上保障勞動自由和在患有疾病時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同時還宣布了一些基本的公民自由權。
該憲法看似民主,但卻受到種種限製,如規定國王有權解散不合他心意的議會。此外,1925年頒布的行政法規使地方政權進一步從屬中央政權,更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傾向。
土地改革的實施和新憲法的頒布使羅馬尼亞的經濟和政治麵貌都有所改觀。
然而,羅馬尼亞的政壇仍和過去一樣,混亂異常。從1917年到1922年,政府的更選和改組將近50次,僅首相就換了7個。
從1922年起,由布勒蒂亞努領導的民族自由黨開始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異常重要的作用。布勒蒂亞努及其家族在羅馬尼亞的金融業中早就聲勢顯赫,憑借巨大的經濟力量,他們在政壇上頤指氣使,被人稱為“第二王朝”。
民族自由黨上台執政後,立即頒布國內貿易完全自由的法令,宣布投機倒把不再為違法;同時又利用人民對流亡在法國的卡羅爾親王的厭惡心理,極力擁戴卡羅爾親王的幼子米哈依為王位的繼承人,以博取人民的好感。
1926年9月,在羅馬尼亞迅速崛起一個稱為民族農民黨的新興力量。
它是由農村教師米哈拉克領導的農民黨和由大資本家兼大地主馬尼烏為首的特蘭西瓦尼亞民族黨聯合組成的。其主要成員有一部分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某些懷有民主情緒的資產階級分子。他們力主組織一個純粹的農民黨,強調農民無需工人的領導,便可以保衛高於一切的農民利益,把羅馬尼亞變成巴爾幹的丹麥。
1928年底,民族農民黨在大選中獲勝,馬尼烏開始上台執政。
1929年開始經濟危機,羅馬尼亞隨即卷入。一戰後出現的某些經濟上的積極現象立刻一掃而光,從1928年到1931年,工礦企業和銀行的倒閉從1040起增加到8357起,其中包括從19世紀就已開設的全國六大銀行之一——馬拉莫羅什-布朗克銀行。農業所遭受的打擊更為慘重,到1930年秋天,小麥的價格下跌了45%,玉米的價格下跌了60%。大片耕地荒蕪,小麥播種的麵積在1913年為420萬公頃,而1932年即縮減到280萬公頃。
農民生活的水平自然也隨之大幅下降,1931年時,農民的債務竟達到1200億-1500億列伊的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