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形勢極端惡化的情況下,1933年舉行了大選,結果民族自由黨取得了55%的選票,因而得以成功組閣。民族自由黨的元老杜卡出任首相,但不久便被刺身亡。
繼而出任首相的是民族自由黨少壯派領導人塔塔列斯庫。民族自由黨少壯派主要是以“羅馬尼亞信貸銀行”為核心的一批財閥,在財界和政界都頗有勢力。
而此時在政壇上仍是政黨林立、相互爭鬥、混亂不堪。1928年時全國共有7個黨,但到1937年時卻增至13個黨和50個各種類型的政治組織。
除民族自由黨和民族農民黨兩大傳統政黨之外,還有不少政黨遊離在這兩大政黨之外。它們共分三大類:
第一類是兩大政黨的一些支係,如激進農民黨等;第二類是人民黨、民族民主黨、農業黨和羅馬尼亞陣線等;第三類是一些少數民族的政黨,如匈牙利黨、猶太人黨等。
每逢大選時,上述政黨都要出來拉選票,爭議會中的一席之地,打鬧成一團,上演各種各樣的醜劇。但實質上,羅馬尼亞的議會在兩次大戰期間均為少數社會上層人士所壟斷,廣大的下層人民群眾根本沾不上邊。
即以1933年為例,羅馬尼亞議會中主要由三種人占據,他們是律師、各級教育界人士、農業主,根本沒有一個工人和農民的影子。
從1922年到1937年前前後後的七屆議會中,律師在下院和上院所占的比重分別為41.8%和35.5%,農業主相應為14.4%和14.8%,大學教授和教師超過6%,各種級別的神職人員則高於9%。
20世紀30年代,羅馬尼亞依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約有80%的居民從事農業生產,農業提供國民收入的54.9%,工業僅提供33.7%,而且在工業中也以輕工業為主,在紡織、食品工業行業中勞動的人要占全體工人人數的40%。
即使是農業也極端落後,二戰前夕,約有100萬農戶連犁都沒有。1938年時,全羅馬尼亞共有328萬農戶,但隻有4858台拖拉機。20年代的土地改革始終沒有完成,根據1930年官方統計,大地主(占地50公頃以上)占農戶總數的0.8%,但卻擁有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比250萬農戶(占農戶四分之三)所擁有的土地還多。
在此情況下,城鄉人民生活都非常貧困。羅馬尼亞的人均國民收入比較比利時要低19倍,比瑞士要低6倍,甚至比東歐的捷克也要低2倍。
由於經濟落後和政治混亂,因此在羅馬尼亞,也和在某些歐洲國家一樣,出現了法西斯黨和法西斯組織。最早還在20年代,便在大學生中間出現了一個稱之為“天使米哈依爾軍團”的法西斯組織,1929年和“十字架兄弟”聯合在一起。1930年又在科德裏亞努領導下,發展成為“鐵衛軍”。
1935年,為掩飾自己的真麵目,一度更名為“一切為了祖國”。
1935年又組成由庫紮和戈加領導的,帶有法西斯色彩的民族基督教黨。此外大力鼓吹法西斯主義的還有羅馬尼亞民族社會黨等。
羅馬尼亞法西斯黨宣揚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倡導所謂“羅馬尼亞主義”。同時提出不少蠱惑人心的口號,如“沒有工作也就沒有麵包,沒有麵包也就沒有工作”,以爭取失業者的支持。在農村,他們允諾分給每個農戶半公頃的土地,而在城市中則宣揚他們將開辟“社會正義和友誼的時代”。
由於在巴爾幹半島,羅馬尼亞是猶太人最集中的地方,羅馬尼亞政府在30年代便開始推行排猶主義,在政府機關中清洗猶太人,到處沒收猶太人的財產。再加上除1921年成立的羅馬尼亞共產黨和1933年成立的由格羅查博士領導的農民陣線外,其他政黨對法西斯主義都沒有采取堅決抵製的態度,所以法西斯主義日益囂張。“鐵衛軍”在1931年的大選中僅得3萬張選票,但到1937年便得到15.58%的選票,民族基督教黨也得到9.15%的選票,因此他們便跳出來,公開爭奪政權。
這時,早在一邊窺伺已久、躍躍欲試的國王卡羅爾二世便出來積極活動,和國內的法西斯分子沆瀣一氣,急欲建立君主法西斯專政。
卡羅爾二世是國王斐迪南的長子,1914年便立為王儲。但因生活放蕩和婚姻方麵的醜聞不斷,1926年便被放逐國外。1927年斐迪南去世後,卡羅爾的幼子米哈依便立為王。但卡羅爾不服,在軍隊及上層官僚中展開活動,爭取他們的支持,於1930年回國,宣布自從1927年便已登基,成為羅馬尼亞的國王,稱卡羅爾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