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難舍難分的友情(1 / 2)

拜倫到了日內瓦一看,在同一個旅館內,意外地發現,當出國前幾天曾共過一夜之夢的克萊爾在等著他。

她有兩個同路的人,一個是她異母的妹妹瑪麗,一個是瑪麗的丈夫。這位年輕的丈夫叫做波西·比希·雪萊。克萊爾介紹他們認識了,這便是拜倫和雪萊交友的開始。

拜倫這時候28歲,雪萊比他小4歲。雪萊當然讀過拜倫的作品。拜倫那時候也讀了雪萊的傑作《麥布女王》,因而了解他的詩才。

順便介紹一下雪萊。他也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又一位偉大詩人,與拜倫堪稱“詩壇雙璧”。他們都外貌俊美、情感豐富,熱愛自由,敢於反叛。他們都因個人生活遭受社會輿論攻擊被迫流亡,都英年早逝。他們的本人與詩作同樣具有浪漫色彩。

拜倫一見到雪萊就被他深深地吸引住了。拜倫認為雪萊是非凡的天才。他的心裏覺得雪萊是勝過自己的偉大詩人。雪萊那時候還沒有成名,而拜倫的名聲已經轟動全世界了。虛心而胸懷坦蕩的雪萊,完全承認拜倫的天才。謙虛的他,對於自己的天才沒有自覺,所以他從心底裏敬重拜倫。

雖然他們剛見麵時有些拘謹,可是兩人一旦談到文學方麵的事時,陌生的感覺就消失了。兩人暢談甚歡,幾乎忘記了時間。從此他們就結為莫逆之交。

雪萊在日內瓦郊外、萊蒙湖東岸租下農人的房子。拜倫隨後在他們房子的上方租下了叫做狄沃達蒂山莊的美好住所。他從5月至10月都住在那裏。

他們都熱愛思想,讚成自己的政治觀點。他們認為滑鐵盧戰役開始了仇恨反動的時代。

從這時候起,成為英國文學史上光輝一頁的兩大詩人的友情開始了。然而他們卻是那麼的不同,就像是一個在南極一個在北極一樣。但是或許就是這樣迥然的不同,才讓他們真正地發自內心相互吸引。

拜倫的特征是像迪斯累裏所評論的“可驚地富於常識”。他本質上是現實主義者。他有著客觀地觀察現實社會的能力。所以他有一雙明察秋毫的慧眼,也有批評社會的力量和勇氣。這是他作為諷刺詩人超過蒲柏,作為人生批判的詩人而獨闖英國文壇的緣故。他也寫過浪漫詩,他也有浪漫主義的一麵,但這和他的正視現實並不矛盾。

他在浪漫的時候,也不會損壞事物的客觀性。他有著非凡的實際活動能力,在風雲際會的時候可以扮演一出偉大話劇的主角。

泰納評論說:

事實上,他如果做海盜領袖或者做中世紀擄掠武士的酋長,會更加適當些。除了在意大利時期的兩三篇詩以外,他的詩和行動,都像移植在近代社會中的古代北歐吟唱詩人。他在過於規律化的近代社會中,不能找到適合於他的位置。

雪萊最愛說神。他以無神論者自命,但是像他那麼富有宗教情操的人是很少的。他努力想駁倒拜倫那種嘲世而懷疑的人生觀。在他看來,宇宙就是“美”,“美”存在於偉大的和諧中。他認為用“美”和人類內心的“善”去同物質、同社會戰鬥,便是人生的真諦。

可是拜倫認為,這種單純的孩子般的想法,不能成為改造人生的力量。在他看來,人類是惡的、醜的。他的心裏相信有神,他隻是憤恨著神造出這麼壞的人,造出這麼醜的社會。

雪萊認為女性是美和善的化身。拜倫卻把女人當做令人厭惡的東西存在,他認為女人隻不過是享樂的對象。雪萊傾慕女性,拜倫卻輕視女性。

雪萊的內心全沒有私欲、私利、雜念、肉感等。他被少女和少男所喜愛,孩子們常叫他作“空氣的精靈”、“精靈大王”、“淘氣鬼大王”等。他又以“水的天使”這個稱號聞名。

雪萊總是以遊離於現實之外的理想的形式存在著。他徹底地從純真和美的觀點去看人生。在他看來,“人之初,性本善”。從現實生活看來,再沒有像他那樣“缺少常識”的人,同時,也很少有像他那麼美、那麼清純的人。他真的就像不小心墜落凡間的天使一樣讓人憐愛。

然而他們傾談著,不知道疲倦。藝術家的雪萊,雖然一時難以接受拜倫那些尖刻的意見,但是又不得不陶醉於他的文章所表現的美。

雪萊少年般的純真感情刺激了拜倫,使他不由得詩意大發。他由於這位天才兒的刺激,覺得內心的創作情緒像清泉一樣奔湧出來。因此,他在滯留萊蒙湖畔的不長的日子裏寫出了許多名篇。

他和雪菜共同買了一艘小烏篷船,去探訪環湖的城池。對岸的洛桑不正是傑出的曆史學家吉本編纂《羅馬帝國哀亡史》的地方嗎?他們結伴到吉本的故居去遊覽。

拜倫想象著吉本完成了23年的大業,寫完最後一頁的最後一行文字之後,走出庭園,仰望星空,注視湖水和那些有名的刺槐樹的情景,便覺得心潮澎湃,摘下幾片刺槐樹的嫩葉小心地藏在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