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內心一直向往著去希臘,他希望能去希臘參加革命。他對希臘革命的渴望,因布蘭奎爾上尉的來訪,而再度被提高。布蘭奎爾是代表“倫敦希臘協會”到倫敦尋求支援希臘革命的人。
拜倫答應他們,如有必要,他可以在7月到倫敦出席會議,並為他們奔走遊說。
這次拯救希臘的計劃比其他計劃都持久,他不會再因為某個女人或者某首詩被拖住手腳。因為在過去他對希臘的了解,那裏的奴隸製讓他覺得窒息。他希望希臘的人民能夠早日覺醒,盡快起來鬥爭,把土耳其的統治者趕出國土。
但是希臘的人民是處於蒙昧狀態的,他們不知道自由和人權,他們隻有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才第一次聽說那些新詞。拜倫需要他們覺醒,於是他寫了很多詩篇來告訴希臘人民,他們不是天生的“奴隸”,他們需要團結起來進行鬥爭。隻有那樣,他們才能過上像真正的人一樣的生活。他寫的《為自由而戰》慷慨激昂,非常振奮人心:
本國既沒有自由可爭取,
那就為領國的自由戰鬥,
以羅馬、希臘的自由為己任。
不怕流血和斷頭。
造福人類的業績多偉大,就是偉大,
也能得到高貴的報答,
在哪兒都可以為自由而戰,
如不受絞、飲彈,便可得到爵位頭銜。
這首詩表達了拜倫的心聲,他要為了希臘的自由而戰。他像一位國際勇士,要反對土耳其對希臘的殖民統治。這是他多年以來的夢想,因為寫作在他看來遠遠沒有當將軍征戰沙場更有吸引力。
拜倫決定去當希臘委員會的成員。他躊躇滿誌,覺得他終於要在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作用了。
他首先列出了希臘目前最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戰地物資。戰爭就是需要物資作為支持的,沒有物資作戰爭的基礎,那麼一切無從談起。二是火藥。火藥是目前戰爭中最寶貴的武器資源,沒有火藥,那麼想依靠大刀長矛去打敗統治者是癡人說夢。三是醫院或者藥房。戰爭是殘酷的,沒有戰地醫生的支持,戰爭中的傷員隻有死路一條。為了能持久地鬥爭,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拜倫的朋友們用充滿懷疑的目光關注著拜倫所準備的一切。他們覺得拜倫這樣的詩人是不適合做這樣的工作的,他缺乏實戰的經驗。他們認為他的那些東西都是紙上談兵,在真正運用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
實際上拜倫是和實幹家一樣的,既有勇氣又有膽識。但是他缺乏決斷力。這就注定他隻能是個夢想家。一個缺乏決斷力的領導,在指揮作戰的過程中就會優柔寡斷、貽誤戰機。在風雲變幻的戰場上,這是致命的缺點。所以,盡管拜倫是那樣的胸有成竹,但是,他的結果注定會是糟糕的。
他一方麵在排斥英國的統治者,另一方麵他又渴望和英國上流社會取得聯係,獲得他們的支援。在他充滿矛盾的性格裏,他始終缺乏思想和行動統一的能力。
拜倫不敢將他想拯救希臘的計劃告訴泰麗撒,他怕泰麗撒不接受這個決定,因為他是在乎泰麗撒的,他堅信泰麗撒就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他隻好等待最佳的時機說服泰麗撒。
他知道,隻要泰麗撒一流眼淚,他可能就會改變主意。因為,他了解泰麗撒,她是最愛他的女人,她一定擔心他這樣去希臘是冒險的行動,她不想讓他冒險,她想跟他白頭偕老。如果貿然告訴泰麗撒這個決定,她一定會阻止他。他甚至能想象到泰麗撒知道這個消息淚眼婆娑的樣子,那麼的楚楚可憐。他不忍心看泰麗撒難過,最後,他不得不讓泰麗撒的哥哥比多·甘巴去告訴泰麗撒這件事。
果然不出拜倫所料,泰麗撒聽到拜倫要去希臘的消息後根本無法接受,她的充滿愁苦的臉上掛著淚花,似乎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樣。
泰麗撒說:“親愛的拜倫,你為什麼要去希臘呢?你知道那裏現在變成什麼樣了嗎?土耳其的軍隊已經把那裏占領了,你還要支持他們反對土耳其統治?你這是一個人在跟一個國家戰鬥!這是螳臂當車!我不能失去你!求求你,不要去!我不是反對你拯救希臘,可是希臘的問題是你一個人不能解決的!”
拜倫為難地說:“我知道你擔心我,我知道你愛我,不想讓我受到傷害,但是我不想一輩子庸庸碌碌地活著。我要像我的偶像拿破侖一樣,為了正義而戰鬥。我不怕失敗,我是擔心如果這次我不去拯救希臘,我會後悔一輩子的,即使天天能跟你在一起,我也不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