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永久的財富(2 / 3)

“為人之道貴在誠樸,坦誠待人良友必多。”巴菲特用自己的言行告訴自己的兒女,坦誠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坦誠是一個人最熠熠生輝的品格。

智慧箴言

被譽為“世界第一CEO”的傑克·韋爾奇先生在他的著作《贏》中說:“我一直都是‘坦誠’二字強有力的擁護者。實際上,這個話題我給GE的聽眾們宣講了足足20年。但是直到從GE退休以後,我才意識到自己低估了‘坦誠精神’的罕見程度。”

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

巴菲特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上帝安排到人間的天使。他們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就是尊重上帝。”

我國古人也尊崇“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這樣的思想。聖人的偉大,在於他們的平等心。他們認為與人交往一定要相互尊重。輕慢他人、驕縱自我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同樣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若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我們要尊重他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往往就決定著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因此,要想獲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

200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大會上,與會的股東達到了3.5萬人。微軟董事局主席比爾·蓋茨也參加了股東大會,並被安排在特邀嘉賓席上。由於人數眾多,不可能安排所有的股東在同一個大廳中,巴菲特馬上組織人員為那些沒能進入主會議室的股東開放了視頻室。這次股東大會從上午8∶30開始,除了午餐的時間以外,一直到下午3點,都是股東和公司管理層之間的問答。無論是在主會議室中的股東,還是在視頻室中的股東,都可以向公司管理層提出自己的疑問。最終,巴菲特的這種做法贏得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很多股東覺得享有盛譽的巴菲特能夠如此尊重自己,自己還有什麼理由不信任他支持他呢。其實這種做法完全體現了巴菲特一貫奉行的原則: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就是尊重上帝。

巴菲特對人們的尊重不止體現在他對朋友和股東的態度上,他對自己的兒女同樣能夠做到尊重和平等對待。與巴菲特不同,他的兒子彼得從小就喜歡音樂,因此彼得最終走上了一條與商業完全不同的藝術之路。彼得20多歲的時候與父親談起自己的理想,他告訴父親他想從事音樂事業。在彼得向巴菲特敘述的過程中,巴菲特並沒有因為兒子選擇了一條與自己完全不同的道路而生氣,而是認真地傾聽。對兒子對未來的構想,巴菲特沒有做任何評論,也沒有直接提出建議。最終,巴菲特對彼得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一件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麵畫幾筆。”這句話給了彼得莫大的鼓勵和安慰,父親對自己選擇的事業的支持和尊重讓彼得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他在心裏默默地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來。後來,彼得在自己的一部著作中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說道:“他就說了這些,這就足夠了。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現在仍覺得很珍貴。我的父親,事業如此成功,卻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並論,平等看待。”

還有一次,彼得因為一件小事和自己樂隊的朋友發脾氣。這件事讓巴菲特知道了,巴菲特對兒子的做法很不滿,他告誡兒子不應該將自己的憤怒強加給他人,樂隊的朋友都是與他同甘共苦、共同創造未來的人,應該尊重他們,而不是動不動就對他們發脾氣。巴菲特告訴彼得,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要因為自己是樂隊的領隊就目中無人,就想要別人都臣服於自己,這些都是對他人極度的不尊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因此,有時候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並通過和諧正確的方式取得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統一,而不是用憤怒和強製來迫使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那樣往往會適得其反,無法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將自己與他人放到一個平等的地位上,平等地對待他人、尊重他人,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最後,巴菲特還讓彼得誠意地給朋友道歉,為自己的魯莽向朋友做個解釋,爭取得到朋友的原諒。

其實,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為此向別人道歉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要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巴菲特一直用自己的行為給子女們做表率,巴菲特的一生也始終堅持著這一做人的原則: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

智慧箴言

人具有社會性,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獨居一隅,不與任何人打交道。而要與人交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尊重別人,這是與人交往最基本的原則。如果我們想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麼就先從尊重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開始吧。

與人交往要放低姿態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但是如何使自己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如何才能化解朋友之間突發的矛盾呢?放低姿態往往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

在人際交往中,巴菲特一直保持著謙虛、誠懇的態度。有一次,巴菲特在餐館裏吃完飯後,發現自己沒有辦法付賬,因為這頓飯總共花了3.49美元,巴菲特身上沒有小額的現金,而這家飯店又沒有足夠的零錢來兌換巴菲特一張100美元的鈔票。最後,奧馬哈一位退休的老師普拉蒂幫他付了賬。第二天,巴菲特給普拉蒂寄來了一張他親筆簽字的支票,還附了一封信感謝普拉蒂的幫助。普拉蒂一直都沒有把那張支票兌換成現金,他覺得擁有一張巴菲特親筆簽字的支票,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

也許在很多人眼裏,3.49美元實在是太小的一筆錢,還不還又有什麼大礙呢?何況是那麼富有的巴菲特,能為他付賬應該感到榮幸。但是,在巴菲特眼中,即使再小的數額也應該重視。因為,這是與人交往最基本的禮儀,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在人際交往中,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自己擁有的財富比別人多、社會地位比別人高、職業比別人好,而覺得高人一等。人和人之間都是平等的,隻有放低姿態,與人平等地交往,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

其實,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偉人,都是低姿態做人處世的楷模。低姿態處世往往是一個真正的強者、智者的表現。

克林頓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有一天,他到一家醫院視察,突然有一個10來歲的小男孩從人群中擠到他跟前。小男孩走到克林頓麵前卻什麼也不說,隻是呆呆地看著他。克林頓有些好奇,彎下腰來問小男孩:“孩子,你有什麼事嗎?”小男孩撓了撓頭,說:“我想要您的簽名,可以嗎?”克林頓高興地答應了孩子的要求。簽完名後,小男孩看著克林頓給他的那張簽名又說:“總統先生,您可以再給我簽3張嗎?”克林頓有些疑惑,就問小男孩:“你為什麼要那麼多呢?”小男孩說:“其實,我隻想要一張您的簽名。但是我想再用3張您的簽名去換一張邁克爾·喬丹的簽名照。”

聽了小男孩的話,克林頓笑著說:“原來是這樣啊,我一定滿足你的要求。另外,我有個侄子也很喜歡邁克爾·喬丹,我想再給你6張簽名,你幫我侄子也換一張邁克爾·喬丹的簽名照,可以嗎?”小男孩高興地答應了。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為小男孩的可愛,更為克林頓的豁達和大度。

從醫院回來以後,克林頓饒有興趣地向夫人希拉裏講述了在醫院裏發生的這件事,希拉裏說:“親愛的,我佩服你的聰明,聰明是你的一種智慧,但是我更佩服你的低姿態,這同樣是你的智慧的表現。智者往往把這種姿態當做與人交往的法寶。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以高尚的風度待人,他人才會對我們表現出高尚的風度。親愛的,與人交往中一定要看清自己,我提醒你一句話——你沒什麼了不起!”

後來,克林頓總統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放了一塊醒目的提示牌,上麵寫著:“我沒有什麼了不起。”

在生活中,巴菲特也經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在與人交往中一定要保持低姿態,不要因為自己是“股神”的子女而覺得高人一等,對他人頤指氣使,要認識到自己和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了不起”。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能夠真誠相待、互相尊重,而低姿態地與人相處正是一個人誠懇、謙虛、尊重他人的表現。

在人際交往中,低姿態可以減少隔閡和衝突,拉近朋友之間的距離,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低姿態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低姿態是一種明智的為人處世之道,是一劑營造和諧氛圍的靈丹妙藥,是獲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法寶。

智慧箴言

低姿態並不是懦弱,也不是卑微,而是一種對他人的尊敬和友善。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低姿態,與他人平等地相處,才能獲得他人的讚賞和敬重。

把朋友當成一生的財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在茫茫人海中能夠遇到與自己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的朋友,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朋友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共同成長,一個沒有朋友的人是可悲的,就像拉法特說的那樣:“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朋友可以幫助我們進步,他們的智慧、知識、能力等方麵的長處可以成為促使我們前進的能量和源泉,讓我們終身受益。因為,“單獨的一個人可能滅亡的地方,兩個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菲特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道:“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有很多親密的朋友,每年定期見麵。當你有交心的朋友時,你絕對不會感到不快樂。”巴菲特也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重朋友,善待朋友,因為深諳投資之道的巴菲特知道:財富不是一生的朋友,但是朋友卻是一生的財富。而巴菲特一生的經曆也印證了這句話。

即使是不太了解財經的人,也很少有不知道“股神”巴菲特的,但是,說到巴菲特的朋友查理·芒格卻很少有人知道。查理·芒格是伯克希爾公司的董事會副主席,巴菲特和芒格經常一同出席公共場合,但是在這些場合很多時候都是巴菲特一個人在高談闊論,而芒格則在一旁沉默不語。實際上,在巴菲特創造的許多經典的投資案例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的功勞是屬於芒格的。正如巴菲特的長子霍德華評價芒格時說:“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第二聰明的人’,第一是誰?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於1975年開始與巴菲特合作,從那時候開始,芒格的投資理念和智慧就一直影響著巴菲特以後的投資之路。

起初,巴菲特在投資中一直都信奉最好的賺錢辦法是投資“廉價股”,當然他這種投資方式在早年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巴菲特在低價收購美國運通和華盛頓郵報等公司的交易中獲得了很大的利潤。但是,芒格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投資市場上的“廉價股”會越來越少,因此,巴菲特的投資方式並不是萬能的。芒格認為,如果一家公司的贏利足夠好的話,即使它的股價高一些,也是值得購買的。同時,芒格還指出,在投資時要注重公司管理者的素質,他認為如果一家公司的領導層是一群有抱負、善於管理的人,那麼這個公司一定能有一個光明的前景。因此,即使用稍高的價格來收購這個公司的股票,對於投資者來說也是很劃算的。

對於芒格的投資理念,巴菲特作出了肯定的評價。他說:“他(芒格)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方向,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比爾·蓋茨也是巴菲特的好友之一,他和巴菲特有著很相似的人生經曆和價值觀念。2006年妻子的去世,對巴菲特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他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蓋茨非常著急,他擔心當時已經74歲的巴菲特長期處在悲痛的情緒中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蓋茨和妻子極力勸說巴菲特,並邀請他到中國旅遊,最終幫助巴菲特走出失去親人的傷痛。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決定把自己300多億美元的財產捐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他說:“我之所以選擇蓋茨和梅琳達(比爾·蓋茨的妻子)慈善基金會,一方麵是因為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組織,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蓋茨和梅琳達,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

在一定程度上說,正是由於這麼多朋友的幫助,才讓巴菲特的投資人生更加精彩和成功。因為有這些寶貴的經曆,所以巴菲特經常教育子女要尊重自己的朋友,要學會選擇和結交朋友,因為好朋友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財富。正如美國政治家傑裏米·泰勒說的那樣:“友誼是我們哀傷時的緩和劑,是我們的壓力的流泄口,是我們災難時的庇護所,是我們猶疑時的商議者,是我們腦子的清新劑,我們思想的散發口,也是我們沉思的鍛煉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