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永久的財富(1 / 3)

良好的人際關係在炎炎夏日猶如一杯清新透涼的冰紅茶,滋潤著你我幹渴的喉嚨;在寒冬臘月它就是一朵朵迎雪綻放的梅花,溫暖著彼此的心田。綜觀巴菲特的人生,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視人際交往,他們往往都把人際關係當成自己一生的財富。

以人格魅力影響他人

提起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這個名字,想必大家耳熟能詳。1930年8月30日他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是全球著名的投資商。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他的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要歸功於他的獨特智慧和非凡人格,這兩者中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時刻影響著他人,包括他的兒女和其他家庭成員。其實,和巴菲特智力水平相似甚至於高於巴菲特的人比比皆是,但在人格魅力方麵,真正能夠超越巴菲特的人卻寥寥無幾。巴菲特常對兒女們說,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要有獨特的智慧和過人的人格魅力兩個輪子的驅動。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才能在更深遠的意義上獲取成功和體現人生價值。

在巴菲特的人格特質中,真誠、平易近人是最典型的特征。巴菲特給人的感覺就像鄰家老大爺一樣,絲毫沒有世界級富翁的架子和派頭。巴菲特講話直截了當、毫不做作,對待兒女也是如此。他的話語總是在平和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他說:“我寧願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在對待孩子方麵,巴菲特經常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孩子也是如此。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健康而完美的人格。孩子的人格健康,不僅關係到其身體的正常發育,而且決定著其今後的人生走向。

巴菲特雖然是世界級大師,但從來沒有把自己淩駕於任何人之上。在參與一些股市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巴菲特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投資者發表一些個人意見,雖然這些意見具有無限的價值,但巴菲特從來沒有用上帝的口吻宣布過任何東西。巴菲特常教育兒女,要謙遜待人,最好不要與人爭辯。

巴菲特的價值觀和財富觀是以奉獻社會和回報社會為核心的,而不是拚命掙錢拚命享受的低級觀念。巴菲特每年舉行一次個人餐會,就餐者需要通過競價的方式向巴菲特購買共同就餐資格。或許有人會說巴菲特真是太精明了,想盡一切辦法賺錢。然而這個掙來的錢並不是巴菲特私用,而是全部捐給社會慈善機構。可以看出,巴菲特非凡的氣度和高尚的人格是非常人能比的。這也給他的兒女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巴菲特十分注重孩子的人格培養。他曾告誡兒女說,如果沒有成熟完善的人格,在將來是很難取得成功的。他也經常鼓勵孩子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響他人。所以,父母們在學習功課與培養智力之前,應該對孩子進行更全麵細致的教育,從小注重孩子完美人格的培養。

巴菲特一生結過兩次婚。在20世紀60年代,巴菲特與第一個妻子結婚,兩人共同生活了30多年。第一個妻子是搞現代爵士樂的藝術家,巴菲特搬到美國中部小鎮上生活後,使得妻子沒有辦法接觸自己心愛的藝術。於是她對事業和家庭做出了選擇,離開了巴菲特和兒女們,前往大城市搞自己的爵士樂藝術,當時他們都已經50多歲了。

妻子離開後,巴菲特的擔子更重了,尤其是對子女的教育方麵。後來,前妻考慮到巴菲特一個人生活的艱苦,專門把自己的一個好友介紹給巴菲特讓他們共同生活,這個人就成了巴菲特的第二個妻子。很多大人物因為有錢或者有地位,雖然垂垂老矣,但總能找到一些年輕貌美的女性為伴,而巴菲特第二個妻子的情況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她是一個東歐移民。她到美國時已經40多歲,她在美國的工作是做保潔員和服務員。然而巴菲特對他的第二個妻子相當滿意,他評價她富有幽默感,非常勤快,為人善良。巴菲特與第二個妻子的結婚儀式隻有15分鍾,花費甚至於不如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結婚花費。關於這一切,巴菲特的兒女看在眼裏,記於心中。巴菲特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給兒女們上了一課,並引導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巴菲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華,從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財富觀。或許我們賺不到巴菲特那麼多的財產,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講,我們可能已經是巴菲特了!總之,我們一定要重視巴菲特的智慧,但更重視他的人格魅力,或許他的人格魅力會引領我們走向人生之巔,甚至會影響我們一生!

智慧箴言

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都是一流的,他們知道怎樣為官,更懂得怎樣為人。巴菲特正是如此,他經常以這種人格魅力來引導兒女,目的在於鍛煉他們日後坦然麵對人生中的各種意外的能力,最終以人格魅力贏取幸福人生。

讓大家都喜歡你

巴菲特的兒女小時候經常向他抱怨某某人的態度很差甚至令人討厭,巴菲特聽到以後,總是蹲下身來摸著兒女的腦袋說:“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反省一下自己呢?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他還教育孩子說,其實在人際交往中,對方的態度往往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就像一個人站在鏡子前,你笑時,鏡子裏的人也跟著笑;你皺眉,鏡子裏的人也皺眉;你對著鏡子大喊大叫,鏡子裏的人也衝你大喊大叫。所以,我們要獲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就應該先尊重他人。任何人的心底都有獲得尊重的渴望,受到尊重的人會變得寬容、友好、容易溝通。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禮貌待人。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雖然學識淵博,精明能幹,但是往往因為忽視禮貌待人的細節,缺乏良好的素養,在待人接物上養成自大、蠻橫、粗魯和生硬的態度和習慣,以致與各種成功的機會擦肩而過。據調查,各用人單位最歡迎的是那些“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精神飽滿、頭腦清晰、應答如流的人”。所以說,禮貌待人是成功的最重要資本。巴菲特正是因為懂得禮貌待人,才贏得了廣泛的人緣,從而獲得了事業和人生的成功。

然而,巴菲特的彬彬有禮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巴菲特曾給兒女們講過一個他少年時的故事。

巴菲特1943年1月離開老家奧馬哈來到華盛頓,整個初中三年,他一直都不適應新城市、新學校的環境。本來就是青春叛逆期,越不適應,他就越叛逆,也越讓人感覺討厭。盡管他上課搗過亂,離家出走過,也到商場偷過東西,但他內心還是想做一個老師、同學、家長都喜歡的好孩子,他希望周圍的人能接受他喜歡他。為此,他常常發愁:“哎,有什麼辦法能讓別人都喜歡我呢?爸爸忙著上班,媽媽忙著幹家務,老師忙著上課,同學忙著學習,誰能教會我一套辦法,讓別人都能喜歡我呢?”

巴菲特忽然想起曾經在爺爺的書架上看到過一本書,是一個叫戴爾·卡耐基的推銷員寫的,那本書的名字很吸引人——《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書中第一頁有句話:“如果你想采到蜂蜜,就不要踢倒蜂窩。”作者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和別人做朋友,並得到甜蜜的友誼,就不要批評別人,因為批評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讓人心生怨恨,這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危險。因此卡耐基總結出的贏得朋友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千萬不要批評別人。卡耐基引用一句名言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要贏得朋友,最有效的辦法是讚美別人,不是虛情假意的奉承諂媚,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讚美。因為人的內心最大的渴求就是“被人重視”。

巴菲特第一次看這本書時隻有八九歲,隻是大概翻了翻。現在看來這本書對他來說太重要了,他想找到這本書再仔仔細細看一遍。於是巴菲特跑到圖書館借來這本書,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卡耐基在書中說:“我所說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在書中列出了非常係統的30條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其中,不要批評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其他還有:

人人都希望受到注意和讚美,沒有人希望被批評。

在所有文字中,最好聽的聲音是自己的名字。

處理爭執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爭執。

如果發現自己錯了,馬上坦白認錯。

問問題,而不要命令別人。

幫助別人留下好名譽。

婉轉指出別人的錯誤,讓別人保住麵子。

巴菲特突然頓悟:“這不正是我想要尋找的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嗎?我不擅長為人處世,掌握了卡耐基這一套基本原則,我就能很好地與人相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讓別人接受並且喜歡我。”

那麼,卡耐基說的這些原則真的有效嗎?卡耐基在書中表示:“光是閱讀這些原則是沒有用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原則必須通過實踐應用才能收到預期的成效。”於是巴菲特開始在各種場合實踐卡耐基的為人處世方法。有時他照著做,認真聽別人說話,真誠讚美別人。有時他反著做,故意不聽別人講話,故意批評反對別人。事後,他發現卡耐基所說的為人處世原則是對的,真的非常有效,讚美別人的同時也得到了對方非常禮貌的回應。於是巴菲特便開始更多地應用卡耐基提出的為人處世原則,逐漸地他得到了大家的喜歡,也正是因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巴菲特時常忠告兒女們要認真領會並實踐卡耐基的30條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隻有掌握了這些原則,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歡。

智慧箴言

巴菲特告誡兒女:“沒有尊重就沒有友誼,猶如沒有基石不可能築起大廈一樣,友情的價值就在於互相尊重對方。”

以坦誠獲得他人的信任

巴菲特經常教育子女在生活中對人對事都要坦誠。要做到坦誠就是要不隱瞞、不修飾地還原本相和本真。同時,也要做到對他人、對自己都能坦率誠懇。不虛與委蛇,不自吹自擂,不假意奉承,實實在在、坦坦蕩蕩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坦誠是一個人立足於世最基本的條件,也是一個人人生中最大的財富。

有很多人認為,坦誠,隻要做到不騙自己就可以了,欺騙別人沒有什麼關係。然而,騙別人恰恰是違背了“坦誠”,最終將帶來極大的壞處。坦誠不僅要不欺騙自己,更要不欺騙別人。

事情的真相是一種客觀存在,即使為了不讓別人心裏難受而隱瞞真相,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為了不讓自己心裏難受,而向自己隱瞞真相,同樣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任!

巴菲特不止用語言教育子女要做一個坦誠的人,同時,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子女們展示他為人處世時的坦誠,讓子女們看到坦誠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讓他們懂得一個人最寶貴的人格魅力。

作為一名成功人士,巴菲特從來都不避諱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他曾經公開承認自己的公司柏克夏在紡織業和保險業上麵臨了困難,也承認自己在管理這些企業時所發生的錯誤。在柏克夏的年度報告中,巴菲特曾以“前二十五年的錯誤”為名,列出他曾犯下的錯誤。在報告中,他不隻坦誠自己的錯誤,同時也列出因為他而未能適時采取行動所喪失的機會。巴菲特相信,開誠布公至少能帶給管理者與股東相同的好處。他曾說過:“誤導他人的主管,最後也將誤導自己。”

坦誠也是巴菲特對企業管理層人員的必須要求。他對那些完整而翔實報告公司營運狀況的管理人員極為讚賞,並尤其器重那些不隱瞞公司營運狀況的管理者。因為,這些人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把成功的喜悅分享給別人,在失敗的時候也敢於承認錯誤,並積極主動地去改正錯誤、彌補損失。他們自始至終都保持著一種坦誠的態度。巴菲特認為,坦誠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領導者會將重任委任給具有坦誠品質的員工;朋友會將更多的信任給予對自己坦誠的人。巴菲特對所有的人都很坦誠,所以人們都很信任他。巴菲特公司總部隻有十幾個人,隻有他一個人做決策,卻能管理如此巨大資產規模的產業。巴菲特對他控股的幾十家公司的經理人非常信任,平常不管不問,隻是年終看一下報表,但這些人為巴菲特工作甚至比把企業賣給巴菲特之前給自己打工還要賣命。這就是巴菲特的坦誠收到的回報。

2010年,在一年一度、聞名全球的巴郡公司年會召開前,巴菲特宴請了一批來自美國一流高校MBA班的100位尖子生。宴會上,巴菲特和未來100名企業精英進行了坦誠的交談。在談到人生中的挫折和錯誤時,巴菲特坦誠他犯過很多錯誤。比如他以前非常膽小羞怯,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不敢表達自己。高中畢業後,他曾經去參加“卡耐基”的公眾演講訓練班,訓練自己的演講技能。而現在,他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演講自己的投資心經。巴菲特這些坦誠的陳述對這些將來可能會成為商業巨擘的人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樣的坦誠,讓巴菲特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完美。

可見,坦誠是人的優良品質,世人對坦誠的人有一種偏愛。一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擬訂了一張表格,羅列多達500個描述人的形容詞,然後以問卷的形式讓人們選擇。問卷回收後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評價最集中、也最喜歡的品質是坦誠,而評價最低的品質是說謊、不老實。可見坦誠在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人因為坦誠會產生許多優點。你如果要向別人推銷自己,你必須自己先接受自己。在你對別人坦誠之前,你應該先對自己坦誠。當你走入自己心靈的深處,你會知道你確實不能愚弄自己。而如果你想拿它來試驗別人,早晚你會掉到自己編織的陷阱裏麵。可是,如果你對自己說真話,麵對事實,對自己的目的、能力、工作、家庭、地位等做客觀地認定,你會發現做個坦誠的人要簡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