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投資不是投機(1 / 3)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衝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瘋行的投資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投資不是投機,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投資需要智慧

不同於華爾街和納斯達克揮斥方遒的豪客們,巴菲特沒有調度資金在股票市場橫衝直撞,追漲殺跌,而是以一種相對安靜的姿態遵循投資最本質的規律——價值投資,在相當長久的投資生涯中獲得平均最高的收益率。

師從投資行當的一代宗師——格雷厄姆,並吸收老師的投資精髓,巴菲特將價值投資的投資理念在自己的投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巴菲特認為每個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都來源於企業股票市場價格與其內在價值的差異,而要做到在實際的投資中獲利,更需要獨特的投資智慧。巴菲特始終具有自己的思維,即對價值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並根據自己獨立的判斷來確定投資目標以及買入賣出的時機,而不是像市場上大多數的投資者那樣,跟在別人的身後,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我們可以舉一個巴菲特的投資案例來說明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

2003年4月,正值中國股市低迷時期,巴菲特以約每股16~17港元的價格大舉買入中石油H股234億股。

2007年7月12日,巴菲特開始減持中石油H股。到該年10月份,巴菲特共9次實施對中石油H股的減持,直至全部清倉。

經過4年,巴菲特當初投入的5億美元,變成了40億美元。

不過,令大家意外的是,這次中石油的股價並沒有因為巴菲特的減持而下跌,從巴菲特第一次減持中石油開始計算,中石油的股價累計升幅達35%,他因此少賺了至少128億港元,看來這次股神似乎失算了。

而事實並非如此,這恰恰體現了股神一貫的投資作風。在巴菲特投資石油H股的過程中,至少有兩點值得投資者學習,一是巴菲特在買入中石油時,它的股價是經過了從11港元到約17港元的較大漲幅的,他之所以敢買入是基於他對股價的準確估價以及投資的膽識;二是當巴菲特在中石油的投資中獲利超過9倍時,基於對中石油的內在價值估計、對股票內在價值與市場價值關係判斷,並結合自己在投資中所遵循的贏損原則,綜合評價做出的決策,他這種逢高減磅、越漲越賣、見好就收的做法,真正體現了他在投資中的高明之處。至於減持後中石油H股的上漲,那已超出了巴菲特價值投資標準的範疇,那又何需計較?巴菲特已經按照自己的預期獲得了自己所應得的收益,這就足夠了。

在接受《經濟半小時》記者采訪時,巴菲特對其把中石油清倉的行為做了如下的解釋:“你知道的,有很多像這樣很好的企業,其實我希望我買了更多,而且本應該持有更久。石油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石油在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們很樂觀,如果到了75美元一桶,我不是說它就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麼自信。30美元一桶的時候是很有吸引力的價格,根據石油的價格,重倉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石油的價格,我對此並不消極。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到75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就持比較中性的態度,現在石油的價格已經超過了75美元一桶。”

這個投資案例其實體現了巴菲特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你發現了一個你明了的局勢,其中各種關係你都一清二楚,那你就堅持自己的思維采取行動,而不管這種行動是否符合常規,也不管別人讚成還是反對。這一觀點也是巴菲特教育兒子霍華德在投資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他一再對兒子強調,投資最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運氣等那些虛無縹緲、不實際的東西。

智慧箴言

根據價值投資理念尋找價值投資機會,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投資決策並果斷執行,是巴菲特最核心的投資理念,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投資智慧,也是投資者所應具備的最寶貴的素質之一。

把綜合因素都考慮到

投資的第一件事就是選擇投資的目標,那這個目標是怎麼確定的呢,股神巴菲特又是怎樣來選股的呢?股票的投資分析方法主要分為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兩類。巴菲特是采用基本分析來進行投資分析的。

基本分析方法認為,股票同其他商品一樣,其市場價值是由內在價值所決定的,並且圍繞內在價值波動,因此內在價值成為衡量股票價格合理與否的標準。基本分析方法以決定企業價值的因素為出發點對其內在價值進行分析,包括宏觀經濟分析、行業特征分析以及上市公司的基本財務數據等。從總體上來講,巴菲特的股票分析方法大致是從宏觀、行業和公司三個層麵來展開的,每個層麵涉及的因素有很多,需要仔細地逐級篩選。

巴菲特曾經臆想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奧馬哈小鎮的奇威大廈電梯裏,巴菲特像沙丁魚罐頭一樣,和大廈裏許多員工擁擠在一起。其他人都注視著自己需要到達的電梯樓層,隻有巴菲特一直掃視著地板。當他走出電梯時,彎腰拾到了一美分的硬幣,其他乘客非常震驚,甚至有點鄙夷之色。巴菲特自言自語地玩笑道:“這就是下一個10億美元的開始。”

可以想象,如果給巴菲特更多時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市值還會繼續膨脹。就這一點而言,市場對每個投資者都是公平的,隻要擁有健康、擁有生命,待在同一市場的時間足夠長,獲利的概率和規模就會更大。

在指導大兒子霍華德投資股票的時候,巴菲特首先為他講解了複利是如何為投資者積累財富的。資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膨脹,是由於複利在作祟。投資者可能會很關心怎樣來測度複利的增長情況,比如,一定量的資金,在複利的作用下多久可以翻一番。這裏會涉及一個“72法則”。這個法則認為,用收益率去除72,就可以得到資金翻一番所需要的年數。例如,連續收益率為9%的一項投資,大約需要8年時間總額資金就能翻一番。

從對霍華德的教導中,我們可見巴菲特對於利率因素的重視。在美國,利率標杆通常稱為無風險利率,一般采用美國政府國庫券的收益率水平來衡量,這是評估其他任何資產價值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這些資產價值包括企業資產價值和企業股票價值。

這並不是說一美分經過若幹年的經營一定會膨脹為十億美元,而是說投資中的任何因素都有可能通過它所具有的特性對整個投資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投資中應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

在影響利率的宏觀經濟因素中還包括彙率。有時候,彙率變化如此之大,甚至超過了特定時期內的股票收益。比如,日本在1985年廣場協議後快速推進日元升值,在10年的時間內,日元升值到原來的3倍。這種僅僅由於持有日元和美元的差別就帶來的巨大收益差額,使得國際資金尤其是美國資金大量流入日本,集中體現在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暴漲,極大地吹大了日本的股票泡沫。如果投資者把握好時機,可能賺得盆滿缽滿;但如果時機把握不好,就很可能在高位套牢,成為股市泡沫破裂的犧牲品。

當然在巴菲特所重視的宏觀因素中還包括應納稅款、通貨膨脹、經濟周期等,尤其是應納稅款,巴菲特非常注重各國稅率的高低和稅款支付方式的差別所帶來的差異,因為同普通投資者相比,他更是一名長期持有者。有位美國著名的投資家曾經坦言,他的稅款相對於辦公室裏的清潔工的工資來說要低得多,這可能也就是美國鼓勵長期資本投資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特殊政策,更容易造就一批又一批資本市場上的富翁的原因。

智慧箴言

巴菲特擁有自己綜合分析的框架,並且在框架中選擇自己重視的因素,對投資作出合理評估,這是投資的最基礎的依據。

勇氣比智慧更重要

巴菲特曾經說過:“在投資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勇氣比智慧更重要。”

在巴菲特剛剛畢業的時候,當時市場上有一隻新貝德聯合鐵道股票非常便宜,單股股票的現金價值大約為120美元,但是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卻隻有40美元。巴菲特當時的生活非常窘迫,幾乎沒有什麼存款,於是他向很多人推薦這隻股票,希望有人能從投資中獲得利益,但是很少有人相信他的預測。巴菲特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後來他把自己當時所有的積蓄都投到這隻股票上。結果如他所預期的一樣,這隻股票後來漲到了很高的價格,巴菲特也因此賺了一筆。通過這次經曆巴菲特認識到,膽識和信念是投資者必備的素質,大膽投資,無所畏懼才能有機會取得別人無法取得的成就。

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眾多投資者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在這樣一個低迷的市場環境中,巴菲特卻大筆買入高盛和通用電氣。這一舉動既讓人吃驚,又從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那些深陷財務危機或者處在危機邊緣的人們,甚至包括奧巴馬都不停地與巴菲特聯係,希望得到他的建議或者資金上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他重振了人們投資的勇氣。

對於這次投資,巴菲特透露,在金融危機的時候,資金和勇氣都是無價的。為了等待投資良機,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早就儲備有足夠的資金。然而,在這樣嚴重的恐慌麵前,在眾人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以免被套牢的時候,“反其道而行之”,大量購入股票,要做出這樣的舉措,的確是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氣的。

巴菲特曾經不止一次地強調,投資一定要有勇氣。

霍華德曾經為了實現自己從事農業的夢想欠了巴菲特一些錢,他知道,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首先要努力賺錢。巴菲特告訴兒子不妨做一些投資,畢竟他剛著手從事農業,獲得收益的時間會比較長,而做一些投資的話,如果方法正確,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收益,這樣就能從一定程度上減少負債給他帶來的壓力。同時,他告訴兒子投資一定要有勇氣。開始霍華德似乎並不買父親的賬,有時候他甚至還認為父親是在幹涉自己的選擇,他認為父親並沒有真正想支持自己從事農業的理想。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霍華德發現,父親曾經對自己的指導和勸誡都在現實中發生了,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情況。霍華德逐漸認識到投資對於他的重要性,他也認識到了父親的投資策略的正確性和重要性,理解了父親的一番苦心。後來,霍華德經常就投資中的問題和父親討論,征求父親的意見。

巴菲特告訴兒子,投資不僅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更需要勇氣。股票市場和生活是一樣的,隻要你有勇氣,敢於嚐試,敢於實踐,總會有驚喜呈現。

智慧箴言

巴菲特曾經說過:“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這種才能的,即使終能知道一切。但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有這樣的才能,他們尋找和精選世界上被錯誤定價的‘賭注’。當世界提供這種機會時,聰明人會敏銳地看到這種‘賭注’。當他們有機會時,他們就投下大賭注,其餘時間不下注。事情就這麼簡單。”其實,真正的投資者是在別人貪心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而在所有人都小心的時候勇往直前。

戰勝內心的恐懼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認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個性穩定的人。在風雲變幻的投資市場中,如果一個投資者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即使他具有很高的專業水平,在數學、財務等方麵具有很高的造詣,他也很難從投資中獲得很大的利益。

巴菲特說,一個投資者如果不能承受股價下跌50%的變化,那麼這樣的人就不應該炒股。其實,巴菲特在這裏所說的承受,既是指資金上的承受,更重要的是指心理上的承受。他曾經說過:“如果你缺乏自信,心虛與恐懼就會導致你投資慘敗。缺乏自信的投資人容易緊張,而且經常會在股價下跌的時候賣出股票。然而這種行為簡直形同瘋狂,就如你剛花了10萬美元購買了一棟房子,然後你立即告訴你的經紀人,如果有人出價8萬美元你就會賣給他。”

1973年美國股市發生了大崩盤,《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價格因此下跌了將近40%。很多手中握有《華盛頓郵報》股票的投資者亂了陣腳,不知所措,甚至盲目地將手中的股票全數拋出。巴菲特通過認真分析《華盛頓郵報》的情況,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因此他大量購入該股。後來巴菲特回憶自己的那次投資時說:“去卡拉馬祖和讓那些擁有電視台股份的人出售股票有很大的差別。因為當天又下跌了20點,所以他該以更便宜的價格把電視台賣給你。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你便置身於現實社會中,但是每個人都在考慮股票的相對價格。當我們在一個月內買下8%左右的《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後,賣給我們股票的人之中不止一個人會覺得自己把價值4億美元的資產以8000萬美元賣給了我們。他們之所以願意賣給我們是因為電訊業股票已經在下跌,或者是因為其他人都在拋出,或者別的什麼因素,然而這些理由都是毫無意義的。”可見,在低迷的市場情況下,那些擁有《華盛頓郵報》股票的投資者開始害怕了,他們擔心自己的資金被套牢,擔心自己一敗塗地,因此急匆匆地將手中的股票拋出,盡管很多人知道自己獲得的資金回報遠遠低於股票的價值。就連當時的很多股票分析師也說:“《華盛頓郵報》顯然是一家極高成長潛力的大報紙。”但是,這些還是無法讓那些投資者安心,無法安撫他們膽怯的心情。後來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的成功讓那些投資者懂得了,有時候一隻股票在最低點左右徘徊,正是購入該股的最好時機,同時更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成熟的投資者是如何冷靜分析客觀情況、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而最終獲得成功的!

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一個投資者想要在投資過程中贏利,那麼他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可能經常會犯的愚蠢錯誤,並盡可能地保持理性,避免出現這些錯誤,減少愚蠢的投資決策。

巴菲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投資過程中,一個投資者首先要戰勝的就是自己內心的恐懼。成功的投資者都是自信、堅定的投資者,都是能夠冷靜客觀麵對眼前形式的投資者。就像巴菲特說的那樣:“我從來不曾有過自我懷疑,我從來不曾灰心過。”

巴菲特的兒子霍華德初涉股票投資市場的時候,巴菲特就告誡他說:“如果你相信了空頭市場即將來臨而賣出手中不錯的投資,那麼你會發現,通常賣出股票後,所謂的空頭市場立即轉為多頭市場,於是你錯失了良機。”開始,霍華德並不十分了解父親這句話的深意。但是,在股票投資市場上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以後,他深刻地體會到了父親這句話的內涵。他認識到原來父親這句話是在暗示自己,一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首先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要自信、堅決。

一個投資者在投資的過程中要保持自信,但是也要注意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過於自信。很多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他們往往高估了自己能夠獲得成功的機會,認為自己能夠把握市場、操縱市場,而忽視了自己的運氣和外部環境對於投資的影響,因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智慧箴言

現實中,很多投資者對投資收益存在過高的預期,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他們很容易一步步走入市場的“陷阱”。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牢記成功者的告誡:要想在市場中獲得勝利,首先要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

謹慎的態度關係成敗

在談到自己的投資經驗時,巴菲特曾說過:“我們收購企業時有三個條件:第一,我們了解這個企業;第二,這個企業由我們信任的人管理;第三,就前景而言其價格有吸引力。如果你發現一家優秀的企業由一流的經理人管理,那麼看似很高的價格可能並不算高。”“實際上,沒有十足的把握,我不會輕舉妄動。”可見,縱使是世界“股神”巴菲特,在投資的時候也是十分謹慎的。

在投資市場上,最好的投資辦法不是大量地買進股票,而是要等待恰當的機會,謹慎投資。巴菲特投資之前會考慮很多因素,比如說,對不熟悉的領域他從不投資,投資之前要全麵了解企業的各個方麵等。巴菲特強調,投資者應該學會思考,時刻都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投資切忌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