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打理、規劃,財富的贏取同樣需要打理,坐擁多少錢不是資本,理財之“道”才值得炫耀。巴菲特的許多理財理念給了我們很多的啟迪和思維的升華,一個人身價的關鍵不是首富之軀,關鍵之處在於其贏取財富的能力,即使拋棄現有的一切,依舊能夠白手起家。
一分錢也是錢
要學會理財,首先就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俗話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要想積累財富就要從重視、積累一分錢開始,不要看不起一分錢,因為,一分錢也是錢。古人常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有時候一分錢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巴菲特自小就對數字非常敏感,這一點對於任何一個商人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天賦。據他的姐姐多麗絲·布賴恩特回憶:“他的第一個玩具,也是他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就是一個綁在手腕上的金屬貨幣兌換器。他非常喜歡這個玩具,經常在上麵指指點點,就好像一個忙著計算彙率的商人。”
姐姐說得一點不錯,小巴菲特喜歡四處走動兌換零錢,他對兌換零錢的過程和擁有金錢的感覺非常著迷。做數學計算題,特別是涉及用極快的速度計算複利利息,是巴菲特從兒童時期就非常喜歡且全心投入的一種娛樂方式。
5歲的時候,巴菲特開始賣口香糖,而且那時候就顯示出他是個做生意挺有原則的人。巴菲特的爺爺在奧瑪哈經營一家超市,巴菲特從爺爺那裏批貨。小小年紀的巴菲特,把他賺到的每一分錢都記錄在一本小小的紫紅色登記簿上,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本賬本。
9歲的時候,巴菲特和他小時候的玩伴拉塞爾在加油站的門口數著汽水售賣機裏出來不同汽水的瓶蓋數。這可不是9歲少年的無聊舉動,他們是在做市場調查,他們想知道哪一種飲料的銷售量最大。統計出結果後,巴菲特就從他祖父的超市買來最暢銷的汽水在炎熱的夏季挨門挨戶地去叫賣。
巴菲特上中學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送報紙的工作,工作非常辛苦,這個年輕的報童經常每天走5條線路,遞送500份報紙。有幾次巴菲特病了,他的母親就去替他送報紙。“取報紙、送報紙對他來講真是太重要了。任何人都不敢碰他放錢的抽屜,一個硬幣都不能動他的。”巴菲特的母親說。
巴菲特的母親回憶說:“沃倫對數字非常著迷,特別是涉及賺錢的數字時更是如此。”後來在巴菲特整個的經商過程中,他的利潤率一直保持在20%。正是巴菲特這種正確對待金錢觀念,促使他成為身價幾十億的大富翁。
巴菲特一直注重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大兒子霍華德退學當農民以後,巴菲特將自己的農場出租給他,並要求他每月按時交租金給自己。這種做法在很多人眼裏也許太不近人情了,怎麼能跟自己的兒子收租金呢,況且是如此富有的巴菲特。但是,巴菲特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自己這樣做不僅能鍛煉兒子自理自立的能力,而且能讓他認識到財富對於一個人事業的價值,讓他懂得珍惜每一分錢。
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在斯坦福大學畢業以後,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到舊金山闖天下。這時候,巴菲特幾乎沒有給予兒子金錢上的資助。巴菲特想讓兒子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懂得金錢的重要性,珍惜每一分錢,並能夠創造財富。彼得全靠打工掙錢養活自己,由於收入不高,彼得隻能住在一個放了樂器之後已經沒有多少空間的小公寓裏。但是彼得認為,父親對財富的看法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他能夠克服早年闖蕩的艱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渴望擁有財富,都想找到一條獲得巨大財富的捷徑。其實,這捷徑不是一夜暴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天上掉餡餅,這捷徑就在我們的身邊,那就是勤於積累,看重每一分錢,珍惜每一分錢。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樣一分一分的積攢,就算積攢一百年又能有多少錢呢。的確,這種方法不會讓我們得到很多的財富,但是這種對待金錢的理念,會讓財富離我們越來越近,讓我們的金錢積攢得越來越多。
其實,在一定意義上說,珍惜每一分錢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每當我們忽略一分錢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會因為這一分錢而浪費了很多時間、精力、我們離財富就更遠了一步。所以,請一定要重視每一分錢,因為一分錢也是錢,一分錢就是一分生命。
智慧箴言
巴菲特從一個5歲的孩童成長為世界投資業和企業界的公共導師中間有很多坎坷,他的成功在於不忽視任何一分錢。財富是不斷積累的,一分錢也是錢,不要浪費,小小的一分錢,或許能夠改變你一生的命運。荀子有句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
節約是一種美德
有句古語說得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有些人知道節約的道理,可就是做不到,怕丟麵子、失風度。“曆盡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能掙會花的理念已深深地烙在了人們心裏,而勤儉節約的祖訓早已被一些人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們請人吃飯,往往是酒足飯飽還剩下一大桌子菜,礙於麵子又不願打包,一頓飯花去幾千元,吃到嘴裏的沒多少,大部分都浪費掉了。
真正有修養、有作為和有成就的人,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節約的美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他一生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他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總數,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
“股神”巴菲特也從小養成了節約的美德。巴菲特父子商店是巴菲特的祖父歐內斯特·巴菲特開的一家商店,巴菲特12歲就到祖父的商店打工。在這兒,他直接感受到了祖父恪守的原則——節約每一分錢。歐內斯特每天從巴菲特微薄的工資裏扣出兩分錢——這項舉動,再配合有關職業倫理學的講話,目的是為了讓巴菲特對政府項目、類似社會安全項目等所導致的無法承受的耗費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都會說巴菲特很節約或是吝嗇,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依然開著舊車住著老房。巴菲特坐的車,也就四五萬美元,不算折舊;住的房子也就幾十萬美元;帶家人出去吃飯,通常也是吃得非常簡單;而且他也不打算將財產留給兒女。
智慧箴言
沒有幾個人,在有那麼多財富後,還有苦行僧般的價值觀,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節儉”是一個再古老而又普通不過的話題了,而就是這樣一個話題卻有著永恒的意義。節約是一種美德,一種價值追求、一種生活方式,贏在節約,成就未來。
會理財,財才會理你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世界“股神”巴菲特的人生經曆為我們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從他剛懂事的時候,做錢的計算就是令他廢寢忘食的一種消遣。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5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6歲的時候,就開始賣口可樂。9歲的時候,巴菲特從他祖父的食品店買來最暢銷的汽水在炎熱的夏季挨門挨戶地去叫賣,10歲時他每天早晨發送500份報紙。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餘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遊戲機出租給理發店老板,掙取外快。
巴菲特8歲時開始閱讀父親留在家裏的有關股市的書籍,11歲時就開始小規模購買股票。13歲那年,巴菲特就因送報紙而有1000美元的收入。15歲那年,他花1200美元買下了一個荒廢的農場並租給他人。16歲那年,巴菲特與一位17歲的朋友花350美元合買了一輛舊轎車,然後出租。16歲高中畢業那年,他已經積累起6000美元的資產,20歲的時候約有1萬美元。
1956年,巴菲特25歲,他創建了巴菲特合夥公司,這個小小的公司隻有7個有限責任合夥人,4個家庭成員,3個摯友。巴菲特合夥公司的啟動資金是10.5萬美元,巴菲特出資100美元。他對投資者們說:“我會像經營我自己的錢一樣來經營好大家的錢,不管虧本還是贏利我都有份。但我不想告訴你們我在做什麼。”巴菲特從超過6%的收益中獲得25%,在經營合夥公司的過程中,巴菲特發了家。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資金加入了合夥公司,1957年合夥公司資產為30萬美元,當年贏利10%,而同期道·瓊斯下跌了8%。巴菲特31歲時,已成為百萬富翁。1957~1962年,巴菲特合夥公司以26%的收益率年年超過道·瓊斯指數,從來沒有虧損過。1962年,巴菲特合夥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美元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1962年巴菲特著手購買一家紡織廠的股票。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到1965年巴菲特獲得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控股權,同年,合夥公司的資產達到了2600萬美元。盡管巴菲特曾對合夥者們說,他的目標是以10個百分點的優勢擊敗道·瓊斯,而實際上,他以超20%的優勢擊敗了它。1957~1969年合夥公司年均收益率為29.5%,而同期道·瓊斯年均上升7.8%,目標不僅實現,而且超越了。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衝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巴菲特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瘋行的投資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曆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46%,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1968年5月,當股市一路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巴菲特斷定再也發現不了真正的價值,於是決定解散合夥公司。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1970~1974年,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漲”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巴菲特始終對理財保持著執著的追求,不論股市好與壞,他都能從中獲利,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巴菲特現有數百億美元的財富,可不是一日之功。
智慧箴言
天上不會掉餡餅,坐等財富不會來。巴菲特能夠成為屈指可數的富豪,與他從小就具有的理財理念是完全分不開的。其實財富就在你麵前,它喜歡和勤快的你交朋友,會理財,一分錢能夠演變成數百萬;不會理財,數百萬會演變成一分錢,財富的取舍往往僅有一步之遙。
再多的財富也禁不住揮霍
晉朝晉武帝時的丞相何曾,生活奢侈豪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每天飲食要花去上萬錢。他的子孫後代在他的影響下,也是奢侈豪華成性。他的兒子何勁,“驕奢簡貴,亦有父風”,“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他的另一個兒子何遵,“性亦奢汰”,奢侈過度。何遵之子何綏,“自以繼世名貴,奢侈過度”。何遵另一子何機,“性亦矜傲”。何遵之第四子何羨,“既驕且吝,陵駕人物,鄉閭疾之如仇”。到晉懷帝“永嘉之末,何氏滅亡無遺焉”。由於何曾的影響,至使子孫後代傾家毀業,亡族滅種。
司馬光說:“其餘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古今以儉樸立業聞名,以奢侈而自遭敗落的事例很多,司馬光諄諄告誡兒子司馬康說:“你不但自身要儉樸,而且還要以此教訓你的子子孫孫,使他們也懂得我家先輩傳統的儉樸家風。”
巴菲特的事例則從另一個方麵告訴我們,財富不是用來自我炫耀和揮霍奢侈的,錢要用在需要的地方,才能發揮其作用和價值。
一筆巨款,多達370億美元,可以買到6萬6千輛SaleenS7跑車,或者269座全球最貴的房子,相當於德國年度國防預算,也相當於納米比亞50年醫療預算。這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可以算是天文數字,但是對於巴菲特來說,卻是名副其實的身外物。2006年6月26日,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在眾多記者的包圍和比爾·蓋茨夫婦的見證下,巴菲特宣布把這筆錢,在他44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中占85%還多,捐獻給“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用於對付人類頑疾、消除貧困以及提高教育水平。這筆捐款毫無疑問是美國史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慈善捐款,它甚至超過了科威特目前的國內生產總值,使得“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財產價值達到了600億美元。
巴菲特被譽為“股神”,自然和他的投資生涯有關。他是穩健與理性的投資思想的代表,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自然,從事和精通投資,和金錢打交道是巴菲特畢生的興趣和事業。從11歲時購買平生第一張股票,到人生每一個階段的運籌帷幄,巴菲特使金錢在手裏滾動壯大,經過幾十年經營,成就了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這個商業王國,涉足領域包括保險、家具、珠寶、酒店等,還持有可口可樂公司等知名企業的股份。
巴菲特平時的穿著很隨便,他的領帶總是很短,領帶的下端通常在腰帶上麵幾英寸的地方。他的鞋子穿到磨損得很厲害了也不換一雙新的。他經常穿著搭配十分不協調的衣服。如果他穿西裝,西裝的樣式也是非常的保守——歐洲人的裁剪方式。有時候在周末,他會穿一件鬆鬆垮垮的海軍蘭T恤,上麵還印著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標識語。他的頭發通常不是用吹風機吹幹的,他幾乎從來不認真地用梳子去梳理頭發,看上去像是早晨一覺醒來,剛剛從床上爬起來時的樣子。
對比成功的事業和至尊的社會地位,巴菲特的日常生活節儉得令人難以置信。他和妻子一向過著簡樸的生活,從不追求華屋美食。妻子去世後,他仍然住在一棟1957年以31500美元買下的房子。巴菲特的“吃”尤其讓許多人難以理解。他的午餐經常是爆米花、洋芋片和可樂,其中喝可樂更是巴菲特最為人知的飲食偏好,以至於巴菲特夫人說他血管裏流的都是可樂。巴菲特最“奢侈”的花費也不過是擁有一架私人飛機,它幫助他更好地掌握時間,賺取金錢。美國人無數次猜測這位老頭子是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財迷”,“吝嗇”之極。實際上,巴菲特不是財迷和吝嗇,而是他懂得財富是禁不住揮霍的,這與他崇尚和遵從的節約美德異曲同工。
在巴菲特的影響下,他的兒女也都過著簡樸的生活。大兒子霍華德曾經說,他的父親對任何舒適和時尚的東西都不在意。多年來,他一直開著他那輛大眾汽車,最後放棄它是因為他認為那輛車已經不安全了。他還有另外幾輛車,但是,他根本不關心那是一輛車還是一匹馬,他所關心的是讓他能夠到達某個地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可以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的樣子都像巴菲特在兒女眼中一樣是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成功的人!
智慧箴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李商隱就曾慨歎:“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浪費和揮霍是積累財富的最大敵人,財富不是炫耀的資本,身為巨富卻例行節儉才是最值得炫耀的。記住,不要讓金錢消耗掉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