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事業上巨大成功的同時,巴菲特也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他是個慈祥的甚至有點活潑的父親。他鼓勵孩子們模仿心目中的明星,當有誰遇到挫折時——比方說,在工作或婚姻方麵——他也很耐心。但一旦涉及錢的問題他就變得強硬,公事公辦,好像孩子們隻是初級經濟夥伴一樣。當蘇茜需要20美元在機場停車時,她必須給父親帶回發票。當年,小兒子彼得搬到密爾沃基市前,開口向父親借錢,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親借錢,卻被拒絕了,巴菲特的理由是“錢會讓我們純潔的父子關係變得複雜”,後來彼得氣憤地去銀行貸了款。用心良苦的巴菲特處理這種事的原則是,讓孩子們多經曆生活(經濟)的困難和挫折,因為這些挫折會使他們努力工作,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智慧箴言
我們渴望一帆風順、一馬平川,可現實就是現實,挫折和打擊在所難免,如何看待挫折和打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成功與否。巴菲特以他特有的毅力和韌勁克服重重困難,打造了自己的金融帝國,並將這種精神傳授給子女。挫折是一堂必修課,如果你選修它,就不能足夠地重視它,它也就會輕易地擊垮你。
挫折是一種成長過程
沃倫·巴菲特就好像希臘神話中的邁達斯神,有點石成金術。他的合夥企業曾連續多年超過道·瓊斯工業指數幾十個百分點,令華爾街人士目瞪口呆。但巴菲特的成功並非偶然,他的成長也非一帆風順,他和普通人一樣遭遇過挫折和失敗。巴菲特也痛恨犯錯,痛恨失敗導致的挫折,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巴菲特能在挫折中成長起來。
巴菲特以伯克希爾的名義進行了多次成功投資,但也不是次次完美。在買入一號碼頭進出口公司不久,巴菲特就開始拋售它的股票,某些因素讓他堅信不值得長期持有一號碼頭的股票。雖然一號碼頭投資案讓他和伯克希爾的股東們遭受了損失,但他至少快速地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以最快的速度退出了投資。巴菲特說,不要因為稍受挫折就一蹶不振。
巴菲特的家庭環境也並非完全溫馨,母親利拉·斯塔爾的性格有些怪異,他會莫名其妙地受到母親的責怪,這對幼年的巴菲特造成了傷害。
巴菲特的母親利拉·斯塔爾出生在內布拉斯加的一個叫西點的小鎮。坦率地講,利拉·斯塔爾是一位好妻子和好母親,但她的性格卻有些怪異。她對待自己的丈夫就像對待君王一樣,她渴望成為一個完美的妻子,對待孩子也非常關心。但是當追求完美的壓力太大時,她就會把對上帝的憤怒發泄在巴菲特姐弟的身上。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這個幽默可人的母親就會突然發怒,有時一連好幾小時暴跳如雷。她責罵、貶損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一無是處,搜尋著每一個她能想到的他們的錯誤,仿佛被惡魔附身。巴菲特姐弟任何輕微的違抗都會招致她的斥責。
可以說,母親的這種雙重性格對巴菲特造成了不小的傷害,但巴菲特沒有因此而離家出走,也沒有跑到街上成為小混混,反而曆練了他隱忍、堅強的性格。
在挫折中成長並成才的事例還有很多。19世紀美國盲聾啞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在19個月的時候被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不久,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並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成為一個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嚐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點兒看書的時間,還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
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裏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隻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終於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大作曲家貝多芬由於貧窮沒能上大學,17歲時患了傷寒和天花病,26歲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受挫折。在與命運的頑強搏鬥中,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逆境不但沒有嚇倒他,反而成了他獲得強大生命力的磁場。
智慧箴言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挫折並不是件壞事,正如我們一生中偶爾犯些小病,那是身體免疫的正常反應,對健康是有利的。挫折,就是你所處的逆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戰勝挫折的過程就是一種成長,戰勝挫折的經曆就是一種財富。從另一個角度看,對巴菲特、對海倫·凱勒、對高爾基、對愛迪生、對貝多芬等逆境成才的人而言,沒有挫折,因為他們戰勝了挫折。
不逃避,學會享受苦難
腰纏萬貫的巴菲特經常告誡自己的子女,要學會享受苦難,磨礪自己的心性,從而成就一番事業。而不是在父輩的蔭庇下,沉溺於一時的享樂,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億萬富翁。在常人眼中,他應該過著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吃著山珍海味,穿著綾羅綢緞,住著豪華別墅,出入坐豪車,忙於交際應酬。事實真是這樣嗎?熟悉巴菲特的人是這樣描述他的生活的:巴菲特住在一個小鎮上,住在中產階級街區的最多幾十萬美元的普通房子裏;開著一輛超過15年的福特車,也就四五萬美元;家中既沒有顧問也沒有仆人;在辦公室裏,員工們經常看到巴菲特以爆米花、薯條和櫻桃可樂作為午餐;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兒女們以為父親是一位失業的人,因為他好像總是不需要上班。
很多時候,孩子們也無法理解這樣的父親。對此,巴菲特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當人活到一把年紀時,許多年輕時看重的事情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倒是年輕時看不上眼的事情變得更重要了,那就是活得快樂,而不是奢侈。
1948年冬天,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落選國會眾議員。由於他平日孤傲獨立,既不巴結黨內領導,也不屑於和同事吃吃喝喝拉關係,甘心做一個幹幹淨淨的人。一落選,那些政敵個個拍手叫好,黨內領導同事也沒有一個人過來安慰他幫助他,他隻好卷鋪蓋卷兒回老家。
這年霍華德隻有45歲,正當年富力強,滿腔豪情想做事業的時期,但卻無人理會,被迫下崗。
這時,霍華德的大女兒多麗絲和二兒子巴菲特正在讀大學,三女兒羅伯塔馬上也要讀大學。同時負擔三個孩子上大學,正是最需要錢的時候,他卻遭遇下崗。
當國會眾議員之前,霍華德在奧馬哈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做股票經紀業務。1931年他和卡爾·福柯及喬治·斯科拉尼卡合夥創辦了巴菲特·斯科拉尼卡證券經紀公司,生意越做越紅火,賺的錢也越來越多。1943年初,霍華德當選國會眾議員,離開奧馬哈到華盛頓,他就把自己十多年辛辛苦苦積累的客戶全部交給了福柯。現如今霍華德找不到新工作,隻好重新回到他的老公司。但已今非昔比,原來的老客戶一個也不在了,一切得從頭開始。
重重打擊愁得霍華德幾乎一夜白頭。巴菲特看在眼裏,不禁暗自發誓:一定要不停地去賺錢,將賺錢作為自己的事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苦難的經曆,讓巴菲特變得比任何時候都執著。25歲時他就豪言萬丈,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築物上跳下去。”從1952年到2009年,在他57年的投資生涯中,隻有1970年和2008年兩年出現虧損,年投資成功率96%,創造了股市神話。
也許,我們不能複製巴菲特的成功經曆。但他那享受苦難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好好品味和學習。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惰性,貪圖逸樂,如果沒有苦難的激發,就會耽於安逸,使得潛能隱沒於體內,終身不得發掘。苦難可以促使一個人奮發圖強,甚至挑戰生命的極限。讓我們想想,古往今來,無數仁人誌士、英雄豪傑,無不是經過重重苦難,置死地而後生,才造就了偉業。
智慧箴言
所謂“享受”苦難,不是要求你主動地尋找苦難並以此為樂,而是說當你麵對苦難時,不沮喪、不氣餒、不逃避,勇敢地麵對,要有苦行僧一般的精神,從中有所感悟、有所超越,這就是“享受”苦難,痛並快樂著,一時的苦,好好“享受”,換來的是一世的樂。
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來
巴菲特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但他的成功絕非偶然,其中的必然因素之一就是不肯服輸,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巴菲特成功後,接到的演講邀請非常多,經常到哈佛商學院、到自己的母校、到各地進行精彩的演講,他的演講富有激情,聽者受益匪淺。但在小時候,巴菲特並不是個健談的人,他生性好靜,喜歡獨來獨往,用現在的話說,屬於“宅男”。那麼,巴菲特又是如何突破自我的呢?他在接受記者訪談時,曾談起高中畢業後的一件事。巴菲特說,自己以前特別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不敢表達自己,一直覺得這是個問題。高中畢業後,巴菲特曾經去卡耐基的公共演說訓練班,都已經填好了100美元的繳費申請,但到門口時又害怕,沒有去成。後來回家左思右想,覺得如果不能克服的話,這將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障礙。後來,他又去把這個班報了。巴菲特感慨道:“當時我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這讓我能對這個事特別重視,我就真的去報班,並刻意訓練自己。現在,這反倒成了我的一個長項。”
巴菲特在自己求學的路上,也曾遭遇滑鐵盧,曾經落榜哈佛商學院,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求學之路,跌倒了就要站起來。
1947年夏天,16歲的巴菲特從伍德羅威爾遜中學高中畢業,並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讀書。賓夕法尼亞大學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在這裏上學的學生幾乎個個都是政治活躍分子。巴菲特在學校裏也不例外,他曾是年輕的共和黨人俱樂部的主席。大學一年級時,他加入了“阿爾法西格馬聯誼會的兄弟會”。大學三年級時他轉到了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商業管理學院,並於1950年在此獲取了理學士學位。
他非常輕鬆地讀完了大學,並且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拿到了學位。即使如此,巴菲特仍能擠出時間找一些賺錢的機會。在內布拉斯加大學,他擔任《林肯》雜誌發行部的營業部主任,負責60個報童在6個農村地區的投遞工作。同時,他還擠時間去彭尼連鎖店工作。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巴菲特還學會了打橋牌,這個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遊戲成為了他終生的愛好。即使在他撰寫畢業論文時,他依舊打橋牌。巴菲特從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然後向哈佛商學院提出申請。巴菲特選擇哈佛商學院繼續學業,是為了在未來更好地實現他的商業夢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20世紀最偉大的商業家之一的人最後被哈佛商學院拒絕了。
1950年的7月,巴菲特帶著自己的學習成績表乘火車前往芝加哥,在那兒一個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男士接見了他。會見非常簡單和快速,10分鍾後,兩個人的會麵結束,他進入哈佛大學的夢想也隨之破滅了。哈佛工作人員拒絕的理由是“他19歲,但看起來像隻有16歲的樣子,由於身材消瘦,估計體重隻相當於一個12歲的少年。”因為體重的原因,巴菲特被拒絕了,這個理由看來很是不可思議。這件事情給了巴菲特很大打擊,會麵僅持續了10分鍾,就把巴菲特打入失望的深淵。
巴菲特在給他的朋友傑爾·奧瑞斯的信中寫道:“說實在話,當遭到哈佛大學的拒絕時,我有點被打垮了。不過哈佛那些家夥太自命不凡了,他們認為,我隻有19歲,太年輕了,不能被錄取,並建議我再等一兩年。所以說我現在麵臨著一個嚴酷的事實,因為我已經在此吃住有四個星期了。我父親希望我能到某個研究生院繼續學習。但是,我卻很不喜歡這個主意。我想我還是去哥倫比亞大學,那有個非常好的經濟係。至少那有幾個教授普通股票估價課程的大人物,像格雷厄姆和多德。”
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給巴菲特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但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在哈佛跌倒了,並不能證明自己的無能,站起來,繼續前行,才是對跌倒最有力的反擊。巴菲特向哥倫比亞商學院提出申請,並且很快就收到了接受他入學的通知。他於1951年6月畢業於該校,也就是在這所大學,巴菲特遇到了對他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他的老師格雷厄姆。
對此,巴菲特後來很有感慨,所有所謂壞的或失敗的事背後其實都有一些好的東西在裏麵。你一定要相信,“信仰”是很重要的,到時候,這些壞的事情或暫時失敗的事最後都會自己化解,變成一個好事。這樣的經驗彌足珍貴,巴菲特也常常鼓勵子女們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遭受了挫折不要緊,凡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跌倒了就再站起來。
智慧箴言
小孩子學走路的時候,會跌倒無數次,他們也會無數次地站起來繼續走,如果是趴在地上不動,就永遠也學不會走路。麵對困難、挫折和失敗也應如此,小時候能做到的事情,你現在也一定能做得到。
有勇氣,做事要果斷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典故出自《論語·子路》。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陳國閑居無事,與弟子討論修身之事。孔子認為做“士”要做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三好,士分三類:“不辱君命,為國效力;孝悌兼備,鄉鄰模範;言信行果,千金一諾。”
巴菲特對此有深厚的認知,如果在投資上畏畏縮縮,巴菲特早就喪失了大量的機會,也就成就不了他如今的輝煌了。
巴菲特說:“如果各項事實明確而肯定,你認為自己對情況了如指掌,無論你的決定是否合乎傳統看法,無論他人是否讚同,你都應該采取行動。”當你對某件事情十分有把握,而且手上掌握了所有證據時,別人的意見隻會使你迷惑,甚至浪費時間。
小時候,巴菲特就顯現出對股票的癡迷,在購買股票上他絕不手軟,做事果斷。巴菲特10歲時,父親霍華德帶著他乘上了去紐約的夜車,母親看著巴菲特手裏拿著他“最好的朋友”——計算器,腋下夾著他的大集郵冊就出門了。他們的日程安排包括看一場棒球賽,去一個有“萊昂內爾玩具火車的地方”玩耍。在華爾街的時候,巴菲特去了趟股票交易所。像其他孩子迷上新型飛機一樣,巴菲特被股票深深吸引住了。他常常跑到父親日益興隆的股票交易所去,在父親的辦公室裏,巴菲特常常目不轉睛地盯著那些收藏在印著燙金字專櫃裏的股票和債券單據。在小巴菲特眼裏,它們具有某種神奇的誘惑。
巴菲特也常下樓來到哈裏斯·厄珀姆證券所。由於它也在這幢大樓裏,而且又是股票報價的源地,因此金融界人士在此出入十分頻繁。回到家裏,巴菲特便開始自己動手畫股價圖,觀察它的漲跌態勢,由此引發了他想解釋這些態勢的念頭。在11歲的時候,他在每股38美元的價位時果斷地買進了3股城市設施優先股股票,還給姐姐多麗絲也買了3股。多麗絲後來回憶道:“我認為他很清楚自己在幹些什麼。這孩子簡直生活在數字之中。”然而,城市設施股的股價跌到了每股27美元。股價後來回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拋出股票之後,扣除傭金,第一次在股市上獲得5美元的純利。結果他的股票出手不久,股價升到了每股200美元。不管他在這隻股票上賺取了多少,果斷的行為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