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有毅力和決心才會成功(1 / 3)

自強、自立、自信、果敢,既定目標則不畏困難,巴菲特給自己的子女樹立了標杆,也給了我們大家無限的啟迪。並非巴菲特的完美性格品質給他帶來了成功與榮耀,他也經曆了挫折和磨難,小時候不善言談,顯得有些不合群。人無完人,巴菲特的成功告訴我們,良好的性格品質需要經曆坎坷的洗禮,需要自己去修煉升華,隻要不向困難低頭,總有成功在等你。

自強自立,不依賴任何人

眾所周知,沃倫·巴菲特是當今世界屈指可數的富豪之一,可是他的個人生活非常簡樸,而且他熱衷於慈善事業,這也是他有別於其他富豪之處。有關巴菲特的人格魅力及行為習慣,已有不少的報道和傳聞,拿他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和對子女的影響來舉例,更能體現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之處。

巴菲特的小女兒蘇茜在懷孕後想要個大點的廚房,以便孩子出生後再添張桌子。她估算了一下大概要花3萬美元。蘇茜知道父親不會為她付錢的,於是她向父親申請貸款,想能夠利息從優,但巴菲特拒絕了,他說:“為什麼不像別人那樣去銀行貸款呢?”當蘇茜快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巴菲特的密友格雷厄姆夫人帶著食物來看她。格雷厄姆夫人發現蘇茜隻有一個小黑白電視,她建議蘇茜買個大點的彩色的。當蘇茜說她買不起時,格雷厄姆夫人很是吃驚——這可是巴菲特的女兒啊!格雷厄姆夫人立即給巴菲特打了個電話。這次巴菲特發了慈悲,總算給他的女兒蘇茜買了個像樣的電視。不過蘇茜感覺生活得很好,她學會了自強自立,從來不對父親有任何依賴。

巴菲特對女兒那麼苛刻,那麼對他的兒子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事實上,對於巴菲特的大兒子霍華德來說,靠父親養活比打仗還難。他曾開辦過掘土公司,可惜好景不長,公司很快就倒閉了。20世紀80年代初,他回到了家鄉奧馬哈,開始從事房地產業務,但生活依然艱難。巴菲特知道霍華德真正感興趣的是農場。過了一段時間,巴菲特提出了一個在他自己看來最慷慨的建議,他要買下一個農場然後以標準的商業交易形式租給霍華德經營,但霍華德必須把經營農場的部分收入交給巴菲特並承擔稅收。然而事情沒這麼簡單,巴菲特根據農場的評估提出了最低的購買價格。霍華德跑了上百個農場,但由於出價太低,隻能被人嘲笑並空手而回。他對買農場都絕望了,但巴菲特不肯妥協。最後,霍華德終於在內布拉斯加的蒂卡馬哈買下一個農場,總算滿足了巴菲特的要求。霍華德的農場裏連電話都沒有,每年春秋兩季他就帶著一家人開著拖拉機種玉米和大豆。但巴菲特是不會和他一起度過這些時光的,霍華德就曾哀怨地對別人說:“我不可能讓他到這兒來看看莊稼長得怎麼樣了。”6年裏巴菲特隻去了兩次霍華德的農場。他對霍華德常說的話就是:“把租金拿來,可不要少了!”在買農場的事情過去很久以後,霍華德終於明白了,他的父親是在用農場教會他做點什麼,霍華德知道了許多以前不懂的東西,從此以後霍華德對他的父親更加尊敬更加佩服了。

從以上故事來看,巴菲特並沒有直接給予子女財產,而是引導他們掌握了一項生存技能,因為生存技能才是享用一生的財富。需要說明的是,巴菲特並不是守財奴,他將自己絕大部分的財產無私地捐給了公益事業。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簽署捐款意向書,正式決定向5個慈善基金會捐出其財富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是美國和世界曆史上最大一筆慈善捐款。這一壯舉足以證明他的豪邁及人格魅力。

不少富翁的經曆告訴我們,巨額的財富常常是家庭問題的源泉。中國的老話是:有錢人家多敗子。家庭的財富常使子女失去上進的追求。這些富家子弟們會想,我為什麼要學一技之長?一技之長能賺多少錢?我現在不是很好嗎?結果有錢人家的子女往往就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成為漫無目的的紈絝子弟。自己沒有賺錢的本事,眼睛自然就盯著父母留下的那些財產。甚至有時候,為爭奪家產兄弟反目,父子失和。這類“豪門恩怨”比比皆是。

貧窮的家庭,往往相處得很融洽。所以說,精明的巴菲特對此早已是明察秋毫,他不會容忍“豪門恩怨”這樣的事發生在他的家庭中,也不會讓他的子女出現離開他就不能立足社會這樣的事情。由此看來,巴菲特在對待子女問題上也比其他人有先見之明及獨到之處,這也是他人格魅力的體現。巴菲特的人格魅力無處不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了。

智慧箴言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但無論這些背景和環境差別有多大,左右人生成敗的因素不完全是金錢的多少、文化的深淺、社交的廣邁,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養和人格魅力。學會自強自立,掌握生存技能,才是立足社會的基本法寶。

執著於自己喜歡的事情

做你喜歡做的事,並有人付錢給你,會是件很快樂的事。巴菲特說自己很幸運——既能做喜歡的事,還能賺很多的錢。一次,巴菲特被邀請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給學生做演講,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時,巴菲特大笑起來,他說自己與在座的學生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那就是他一直都在執著地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也得到了許多有才華、有激情的人的幫助。他每天都激情四溢,踩著舞步上班。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隻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努力去做,成功就會隨之而來。我從來都是在運作著自己喜歡的投資事業,在體會無限樂趣的同時,感受著實現人生價值的快樂。但是,不喜歡的工作你是難以做得出色的,投資活動也一樣!”巴菲特說。

在巴菲特投資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點,那就是一直以來,他的投資都是發自內心的行動,沒有半點勉強,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困難有多少,他都會執著且義無反顧地做下去。巴菲特從小就喜歡經營活動,對數字有著特別的愛好,並且努力去做好每一份“小生意”。這成了他的一個良好的習慣,讓巴菲特從1956年用100美元建立第一個投資合夥公司以來,不斷獲得巨大成功,個人財富多次位於世界首富的位置。

現在,巴菲特把自己這個良好的習慣傳授給自己的兒女們。他經常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年幼的小兒子彼得還是在讀報紙的時候,才發現他的父親是個腰纏萬貫的富翁。

身為“股神”的兒子,彼得並沒有像父親一樣走上投資家的道路,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成為一位成功的音樂人和作曲家。彼得曾經提到,父親教給他最寶貴的人生經驗就是,做自己鍾愛的事業,為了自己的事業堅持做下去,要有這樣的毅力,這樣才會快樂。

彼得從六七歲起,就感覺到了音樂的魔力。當心情鬱悶時,他就坐到家裏的鋼琴前,彈上一曲傳統兒歌《洋基歌》。這時,巴菲特就用和藹的眼光注視著兒子,給他信心與鼓勵。在彼得上大學時,一次他欣賞完一名吉他手的演奏,回家後即興寫了一首曲子並錄製到磁帶中。第二天,他和朋友開車去海邊,車裏播放著這首曲子。彼得意識到自己的未來究竟在何方,他與父親談起想從事音樂事業。

“父親以他的習慣,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彼得回憶道,“直到有一天,他對我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一件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麵畫上幾筆。’”“他就說了這些,這就足夠了。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現在仍覺得很珍貴。我的父親,事業如此成功,卻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並論,平等看待。”彼得感歎道。

後來,彼得從祖父那裏獲得9萬美元遺產。這筆錢是出售一座農場的收益,後轉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如果這些股票留到今天,差不多能升值到7200萬美元。不過,彼得當時將股票變賣,為追求音樂夢想打下經濟基礎。

彼得搬到舊金山,住進一所小公寓,除了放置樂器外,幾乎不能再放其他的東西。他買下一輛二手車,過起簡樸的生活。他購買了一些設備,建立了一個工作室。彼得每天埋頭鑽研,做著有償或無償的工作。

彼得事業的轉折點出現在1981年。他的一個鄰居的女婿從事動畫製作,急需音樂作品。這名製作人聘請彼得為一條時長10秒鍾的廣告配樂。從此,彼得的音樂事業不斷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彼得憑借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他與一家名為“奈良田”的唱片公司簽約,計劃出音樂專輯。後來,彼得賣掉洛杉磯的公寓,在密歇根湖畔買了一棟別墅,新房子的麵積是小公寓的5倍。彼得有了足夠的空間錄製音樂和接待同行。

彼得的第一張曲集《等待》在業內頗受好評,也很暢銷,但他一直希望電影製片人能注意到自己。後來,一個朋友送給他一本埃文·康奈爾的小說《晨星之子》,書中描寫了美國印第安人和美國政府軍作戰的故事。彼得讀完後很受震動,這種感情直接影響到他1989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一個接一個》。

通過奮鬥,彼得在音樂中獲得了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1991年,彼得為凱文·科斯特納導演的第6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中的舞蹈場景配樂,而且,該片還獲得了第63屆奧斯卡最佳音樂和最佳音響獎。憑借《與狼共舞》,在1999年,彼得又火了一把,他創作的“靈魂——在舞蹈、鼓聲和歌聲中的旅行”,由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播出,並在全國巡回演出。現在,彼得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兼生意人,他創作音樂並靠此來獲得財富。

智慧箴言

不管你是腰纏萬貫還是勉強糊口,不管你是達官顯貴還是一介草民,隻要你找準了自己的位置,隻要你執著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哪怕在外人看來是淒涼和苦楚,你都會體悟到其中的樂趣。堅定信念,把自己喜歡的事情一直做下去,不僅會使你走向成功,還會使你獲得幸福。

下定決心,付出行動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成功者與失敗者第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他沒有下定決心;成功者與失敗者第二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他還是沒有下定決心;成功者與失敗者第三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他仍然是沒有下定決心。”

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他的決定。事實上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時常猶豫不決,缺乏決斷力。當一個人決定一定要的時候,他的潛能才可以真正被激發出來。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說“找到自己真正愛的東西,然後義無反顧地去追尋。”

巴菲特經常教育自己的兒女,任何成功都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決心。很多事情不是我們不能做,也不是我們做不了,隻是我們沒有下定決心。巴菲特用自身的實踐證明,決心在投資領域裏是多麼的重要,他同樣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兒女。

巴菲特還在他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合夥人公司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一個費城的經紀商以15美元的價格提供給巴菲特一種叫做家庭保護的名不見經傳的保險股票。由於沒有關於它的公開資料,因此沒有辦法對它進行估價。但這事難不倒巴菲特,他去了那家公司所在的哈裏斯堡州保險辦公室,搜集到一些數據,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家庭保護公司股票絕對是便宜的好貨。當巴菲特興致勃勃地把這些他辛辛苦苦搞來的資料獻到本傑明·格雷厄姆麵前的時候,本傑明·格雷厄姆卻不為所動,相反聽了他的合夥人傑裏·紐曼的意見而拒絕要它。這令巴菲特非常失望,但巴菲特自己果斷地買了一些,他可不想讓自己的努力白費。一段時間以後,這個股票就上升到370美元一股。還有一次巴菲特發現位於馬薩諸塞的新貝德福德聯合鐵道股票正以45美元的價位在交易,而每股單算現金值就達120美元,巴菲特簡直不敢相信,當他把自己發現的結果報告給他的恩師時,本傑明·格雷厄姆又一次讓他失望了。然而,巴菲特就是巴菲特,他有自己獨特的主見和判斷,他不會因為老師不同意買進就錯失良機,這麼好的機會巴菲特怎麼能放過,如上次一樣,巴菲特自己又一次買進了一筆。

從上麵的事例來看,巴菲特並沒有因為他的老師的名望及厚愛而采取不加分析思考聽之任之的態度,而是根據具體情況與他的老師據理力爭,表現出了不屈的個性與對自我的絕對信任。一旦他下定決心去做的時候,什麼也阻擋不住。

巴菲特告誡自己的孩子,有了決心,還要堅定不移地付出行動,因為說和做完全是兩碼事。他還給孩子們講述了法蘭克“雪糕王國”的故事:20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個叫法蘭克的年輕人,由於家境貧困,他去了芝加哥尋求出路。在繁華的芝加哥轉了幾圈後,法蘭克沒有找到一個能夠容身的處所,於是便買了把鞋刷給別人擦皮鞋。半年後,他用微薄的積蓄租了一間小店,邊賣雪糕邊擦鞋。誰知道雪糕的生意越做越好,後來他幹脆不擦皮鞋了,專門賣雪糕。如今,法蘭克的“天使冰王”雪糕已擁有全美70%以上的市場,在全球有60多個國家超過4000多家的專賣店。

巧的是,有一個叫斯特福的年輕人,與法蘭克幾乎同時到達芝加哥。斯特福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農場主,斯特福上了大學,還讀了研究生。就在法蘭克給別人擦皮鞋的時候,斯特福住在芝加哥最豪華的酒店裏進行市場調查,耗資數十萬。經過一年的周密調查,斯特福得出的結論是:賣雪糕一定很有市場。當斯特福把結果告訴父親時,遭到了強烈反對而沒有付諸行動。後來,又經過一番精確調查後,斯特福還是覺得賣雪糕的生意好做。一年後,他終於說服了父親,準備打造雪糕店。而此時,法蘭克的雪糕店已經遍布全美,斯特福最終無功而返。

巴菲特用這個故事教育他的子女,世界上沒有哪個成功是通過周密的計劃得來的,而是一步一步通過實踐得來的。決心孕育行動,行動孕育著成功,下定決心,付出行動,也許不會成功,但不行動,永遠不能成功。不管夢想是大是小,目標是高是低,從現在開始,積極行動起來,隻有緊緊抓住行動這根弦,才能彈出人生美妙的音符。

智慧箴言

有夢想,有計劃,還要有決心,否則再好的計劃和安排也是一張廢紙,幾句空話而已。“言必信,行必果”,瞄準機會就要果斷行動,這才是走向成功的開始。夢想和現實的差距,就是你下定決心的時間。

把困難當成人生必修課

看過巴菲特傳記以及他的各種報道的朋友,一定知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對於巴菲特的金融王國意味著什麼,因為它是巴菲特征戰股市的旗艦,也是巴菲特股市生涯的大本營,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巴菲特進行了多項值得稱道的投資,通過它控股了多家上市公司。

那麼當年巴菲特為什麼對伯克希爾·哈撒韋情有獨鍾?他又是怎樣入主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呢?

伯克希爾·哈撒韋最初是由伯克希爾和哈撒韋兩家獨立的紡織品公司合並而成,1962年到1963年間,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份已跌到8美元/股,而它的營運資金價值為16.50美元/股。巴菲特看清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經營者由於運作企業不善而使股票受盡冷落,他認為這家公司的資產一定能為自己派上用場,於是巴菲特買進了一些它的股票。但巴菲特並沒有立刻去大規模地買進,他一定要到伯克希爾·哈撒韋親眼看一看。在接下來的兩天裏,在伯克希爾·哈撒韋任化學工程師的肯·察思(後來他成了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總裁)帶著巴菲特在紡紗廠內四處轉,據察思說:“巴菲特像瘋子一樣拚命地問問題。關於營銷方麵的,關於機器的,關於我認為應該怎麼做,公司該怎麼發展。關於它的技術年限,我們目前銷售什麼樣的產品,以及我們銷售對象是誰等……對每一件事情他都想刨根問底。”在經過了對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實地考查後,巴菲特加大了對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介入深度,他決定要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實際控製人。

但無論他怎麼去買入它的股票,在董事會中還是沒有達到規定的控股49%,還有一大部分掌握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實際控製人西伯格兄弟二人手中。因此,巴菲特要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實際控製人就必須要讓他們兄弟中的一人放出手中的股票,否則,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如何突破這道難關成了擺在巴菲特麵前必須要麵對的首要問題。為此,巴菲特一度陷入困境。但他通過努力,衝破重重困擾,抓住西伯格兄弟二人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他們,購得弟弟奧蒂斯的股票,達到了控製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目的,並任命他看重的人肯·察思為總裁。

實際上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在華爾街上備受冷落的時候,證券分析家理查德·蒂利就曾推薦過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但為什麼沒人走上巴菲特的收購之路呢?是美國的金融分析家們不知道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經營狀況嗎?是那些金融分析家們不知道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投資價值嗎?絕對不是這種情況,那麼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從巴菲特入主伯克希爾·哈撒韋這件事情的過程來看,最大的可能還是因為那些評估過該公司的人遇到了難以克服的難關,或者是沒能對伯克希爾·哈撒韋有過巴菲特那樣深入細致透徹的實地了解,他們也就不能搞清公司內部的人員動態,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們退縮了也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了。他們沒能執著地去想辦法,但巴菲特做到了,他戰勝了前進路上的一個個困難,因為他知道,這些挫折和困難都是企業發展的必經階段,隻有經曆浴火的考驗,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事實也確實如此,巴菲特接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後的頭兩年裏紡織品的市場十分繁榮,贏利也相當豐厚,巴菲特要求管理層對存貨和固定資產進行清理,公司的現金狀態大為好轉。巴菲特就此邁開了投資王朝的步伐,逐步收購或參股奧馬哈國家賠償公司(財險)、奧馬哈太陽報公司、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強生、吉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