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在潛移默化地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雖然自己的父親腰纏萬貫,但巴菲特的子女並沒因此得到金錢上的幫助。巴菲特是想讓孩子們自己去爭取,而不是坐享其成。通過自我奮鬥的過程,挖掘自身的潛力,尋找自己的人生。巴菲特的每個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長女蘇茜生於1953年,是個有追求的家庭主婦,積極地做慈善事業。長子霍華德生於1954年,和父親巴菲特長得很像,戴著一副20世紀70年代風格的運動型眼鏡,從事農業耕作,經常到非洲出差,默默參與一場全球對抗饑餓的戰爭。小兒子彼得還算小有名氣,生於1958年,是一名音樂人,為音樂而生。
巴菲特學成畢業時,他獲得了最高成績A+,可以說是一名高材生。按照多數中國父母的做法,一定要子女也讀大學,讀碩士,甚至讀博士。然而,巴菲特不是這樣,他告訴子女們的是,做適合自己的,並非讀了大學就會成功,自己還得善於挖掘屬於自己的東西。巴菲特的三個子女都考取了大學,但都在畢業拿到學位前就退學了。長女蘇茜是從加州大學退學的;霍華德在奧古斯坦那大學念了1年,又在加州大學待了1年;而小兒子彼得曾經在斯坦福大學念了1年半。
巴菲特的三個孩子,論事業、論地位、論聲譽都不及巴菲特,在芸芸眾生中隻不過是一個小人物,如果不是因為巴菲特,或許人們不會關注到他們的存在。但他們每個人都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並充分發揮著自己的價值。
的確,每個人的潛力在等待自己的開發,通過虛心求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不要有過多的抱怨,不要抱怨不公、抱怨不足,自我完善才是硬道理。巴菲特也是一樣,沒有小時候不斷掙錢的實踐活動,沒有小時候認真學習《賺到1000美元的1000招》,即便他從小具有對數字的癡迷,有計算的天賦,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挖掘和發揮,也很難取得日後的成功。
智慧箴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身的潛力,蘊藏在你的思想和行動當中,你是否注意到它的存在了?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好,請不要浪費了它。不斷地勤奮努力,不斷地學習實踐,去挖掘它,去塑造它,去發揮它,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空間吧。
要相信一切都有可能
哥倫布曾經說,世間的事非常奇怪,越是人們認為不可能的,做起來就越順當。哥倫布用自己從西班牙往西航行從而到達東方的事實證明了這句話。可是在他死後,人們很快就忘記了這個道理。直到500年後的20世紀,華爾街上的美國人巴菲特再一次想起並證明了它。
巴菲特以100美元起家,通過投資股票,成為了新的世界首富,財富總額已經達到數百億美元,超過連續13年排名富豪榜榜首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還在小時候,巴菲特就懷有將來成為富豪的夢想,並積極實踐。《賺到1000美元的1000招》一書熟背於心,不放過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在家門口擺攤,到高爾夫球場揀球,販賣口香糖、可樂,出租子彈機,送報紙等。或許人們會想這隻不過是小打小鬧、小商小販,和以後的投資和經營公司簡直無法相提並論。但就是憑著這些積累,成就了他的富豪之夢。一切皆有可能,不要忽視細小瑣碎的事情。
巴菲特出生時,正趕上經濟蕭條時期,上學時看似有些不太合群,夢碎哈佛商學院,不敢在公開場合演講,所有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誰能想象得到小巴菲特未來的身價呢。一切皆有可能,隻要有夢想,肯追求,關鍵是相信自己一定行。
在1973年,曼圖阿農場即將破產,其股價暴跌。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認為這隻股票有可能再複蘇或者是曼圖阿農場不會破產。但巴菲特的思維跟別人不一樣,他是這樣想的:越是在人們對某一股票失去信心的時候,這隻股票就越可能是一個值得一挖的大金礦。果然,在他以5美分的極低價格買入1萬股之後,沒出5年,他就淨賺了4700萬美元,從而一下子成了眾所周知的富翁。
在非洲中部幹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種體型肥胖臃腫的巨蜂。巨蜂的翅膀非常小,脖子也很粗短。但是這種蜂在非洲大草原上能夠連續飛行250公裏,飛行高度也是一般蜂類所不能及的。這種蜂被科學家稱為“非洲蜂”。根據生物學的理論,這種蜂體型肥胖臃腫而翅膀卻非常短小,在能夠飛行的物種當中,它們的飛行條件是最差的。從飛行的先天條件來說,它們甚至連雞、鴨都不如;從流體力學來分析,它們的身體和翅膀的比例根本是不能夠起飛的,即使人們用力把它們扔到天空去,它們的翅膀也不可能產生承載肥胖身體的浮力,會立刻掉下來摔死。但事實恰好相反,非洲蜂不僅能飛,而且是飛行隊伍裏最為強健、最有耐力、飛得最遠的物種之一。非洲蜂雖然先天條件不足,但它們為了生存必須學會飛行,才能夠在氣候惡劣的非洲大草原活下去。
我們常常抱怨自己的起點低,背景差,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沒有較廣的人際關係,覺得自己不能辦成某件事,因而放棄了追求和夢想。你可以想想非洲蜂,再比比自己,條件差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是否有信心、有恒心、有決心,每個人都可以像非洲蜂一樣展開理想的翅膀高飛遠行。
不好的也能變好,有句古話“否極泰來”。不要認為不可能,而是一切皆有可能。一位法國小男孩,因為從小就喜歡玩電腦,剛剛7歲的他便創辦了一個專門提供玩具信息的網站。很自然,沒有誰會把他放在眼裏,更沒有哪家同類公司會將一個乳臭未幹的孩子當成競爭對手,同樣,也沒有哪家行業公司肯來找他簽訂行業約束條款。人們都認為,這個網站隻是一個小孩子的遊戲,成不了什麼大氣候。可誰知這個小男孩卻把網站做大了,他10歲時,通過廣告收入成了全法國最年輕的百萬富翁。
看來,一切皆有可能這句話的確有道理。有的人在成才之前被他人否定過,有的事情在做成之前被認為不可能過,“可能”和“不可能”隻不過是辨證的兩個方麵,行與不行、成與不成,並無定數,關鍵在你自己,可能的會變成不可能,不可能的也會成為可能。
智慧箴言
一切皆有可能,是強者,不可能的事情就會變為可能;是弱者,很可能的事情也會辦不成。是強是弱,看你是否勇於挑戰,勇於超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巴菲特,一切皆有可能,相信自己。
不要為失敗找借口
巴菲特一直是投資界的神話,成為投資者追捧的精神領袖。很多人願意一擲千金與巴菲特共進一頓午餐,即便這麼昂貴的午餐也未必能排得上號。
巴菲特創造了投資神話,但他也並非每一次投資都是成功的,之所以巴菲特能取得整體上的成就,是因為他敢於承認錯誤,不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
股神也有失手的時候。在20世紀80年代,巴菲特入股美國航空公司,但是該公司股票隨即出現暴跌。巴菲特說,剛付了款,公司股價就暴跌了,從此一蹶不振。為此,巴菲特還在電話語音箱留言自嘲說:“我是沃倫·巴菲特,我是一個飛機狂。”這個幽默的自嘲實際是巴菲特勇於承認錯誤,不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不為自己辯護。此外,巴菲特還曾公開承認,投資康菲石油公司是個錯誤。
雖然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同樣沒有逃脫2008年金融風暴的影響,但對於動輒虧損的投資家來說,他的業績仍然值得稱道,在2008年該公司賬麵價值隻下降了9.6%。時至今日,從長期投資來看,這一領域內仍然無人能勝過巴菲特。在他漫長的投資生涯中,這也許算是他第3次經曆股市危機,雖然相比於別人仍然優秀,但這一次可能是他表現最差的一次。巴菲特旗下公司的上一次賬麵虧損出現在2001年,當時賬麵價值下降了6.1%。78歲的巴菲特毫不避諱自己的失誤,他在致股東的信中說:“2008年,我在投資方麵幹了不少蠢事。我至少犯了一個重大錯誤,還有一些錯誤不那麼嚴重,但也造成了不良後果。此外,我還犯了一些疏忽大意的錯,當新情況出現時,我本應反省自己的想法,迅速采取行動,但我卻束手不前。”他說到的其中一大錯誤就是在國際油價接近空前新高時買進康菲石油股票。
巴菲特一直把買股票和選妻子相提並論,認為其道理相同,妻子是要找白頭偕老的,股票要找長期持有的。但在婚姻生活上,他實際上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巴菲特有過兩次婚姻,原配蘇珊是在巴菲特21歲時和他結的婚,婚後兩人住在一套每月65美元租來的三居室公寓裏,房間很破敗,經常有老鼠出沒。在日常生活上,可以說,巴菲特完全依賴於蘇珊。蘇珊以丈夫會在儲到800萬~1000萬美元身家時離開投資工作。可巴菲特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投資經營上去了,投資步伐有增不減。隨著巴菲特專注於投資活動而疏於照顧家庭,蘇珊也越來越多地投入到社區生活。
1977年時巴菲特已經有7200萬美元的家產,蘇珊到舊金山探望朋友,因喜愛當地藝術和接近在斯坦福大學讀書的小兒子,於是決定在當地買屋定居。她其後回到奧馬哈,請朋友孟克斯不時代為照顧丈夫,結果,孟克斯漸漸變成巴菲特的同居女友。從此兩人開始分居,但他們仍舊是夫妻。盡管分居多年,巴菲特一直對蘇珊懷有深厚的感情。2004年7月29日,蘇珊因病去世,享年72歲。2006年巴菲特才正式與同居女友結婚。
在談及自己的婚姻生活時,巴菲特絲毫不為自己掩飾,他說,與原配分開是他一生的遺憾。回憶起原配夫人蘇珊在1977年獨自從內布拉斯加州搬到加州,巴菲特說:“那件事情本不該發生,那是我犯的最大錯誤。”
失敗了就是失敗了,沒有什麼好掩飾的,也沒有什麼丟人的,敢於承認錯誤是以後不再犯同樣錯誤的信心保證。相反的,每次失敗了都找一個借口為自己辯護,為自己解脫,安慰自己,成功也就漸行漸遠。隻要不抱著找借口的心態去辦事,事情往往能辦成。
在生活中,由於事情太過艱難而屢戰屢敗,於是越來越倦怠、泄氣,最後半途而廢。可是到後來人們會發現,如果不為失敗找借口,如果能再堅持久一點,如果能看得更遠一點,就會獲得成功。保持一顆積極、絕不輕言放棄的心,鼓足勇氣,敢於接受和正視失敗,才會等到成功到來的那一天。
有些人做事不順心時,就會唉聲歎氣,怨天尤人。正因為他們將精力與時間都花在尋找一個更好的借口上,而不是在失敗後積極查找原因,尋求解決方法,總結教訓。因此,即使下一次重新開始,失敗仍然會找到他們。相反,那些成功人士在遇到困難時,總是在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為自己找一堆無用的借口。他們知道借口是事業成功的最大障礙,凡事要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巴菲特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巴菲特的子女也從父親那裏學到了這些。
智慧箴言
不找借口,就是敢於挑戰困難;不找借口,就是勇於拚搏向前。失敗的借口有很多,但成功的原因卻隻有一個,那就是勇於挑戰,正視失敗,不言敗,不放棄。拋棄借口,就是邁向成功。
勇於開拓進取
勤勞不隻是體力上的,思想上也要勤勞,要勇於思考、勇於開創、勇於向前。小巴菲特在將《賺到1000美元的1000招》一書熟爛於心時,他可不是為了隻是看看書,或者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記憶力有多麼的出色。小巴菲特心裏想的是如何運用它,去賺每一分錢,實現自己成為富豪之夢。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別之一就是,失敗者僅僅停留在思想上,停留在計劃中;而成功者不但有思想有計劃,主要的是去實踐它。巴菲特的成功是和他勇於開創的精神分不開的,《賺到1000美元的1000招》一書隻是教給了他方法,教給了他靈感,真正融彙成屬於自己的東西,靠的是巴菲特自己的開創。賣口香糖、送報紙等這些最初的付諸實踐,是巴菲特財富之夢的開始,踏出了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接踵而來。巴菲特開創了自己的局麵,這個局麵也隨著他的不斷開創而擴大,收購瀕臨破產的伯克希爾公司、投資可口可樂等,一步步打造了投資史上的輝煌和成就。
大兒子霍華德32歲那年賣了祖父給他的股票,買了一台推土機,開始了開鑿挖掘事業。後來他租用父親巴菲特出資購買的農場,加入伊利諾州穀物加工處理大廠公司董事會,並成為公司的副總裁,開啟了他關注農業的全球視角。通過不斷的嚐試,霍華德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業,並繼續在農業的道路上不斷開創,這是父親教給他的做人法則之一。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明了勇於開創將帶給你光明的前途。
在一次公司的工作例會上,總經理特意向全體員工宣布了一條紀律:“誰也不能進保安科旁那個破爛的房間。”但是,他沒有解釋為什麼。當時大家也沒在意這條與自己毫無關係的紀律,此後也沒有人違反這條“禁令”。
5個月後,公司招聘了一批新員工。在全體員工大會上,總經理再次將上述“禁令”予以重申。這時,一個新來的年輕人在下麵小聲嘀咕了一句:“為什麼?”總經理聽了後並沒有因為這位新人的不禮貌而惱怒,隻是滿臉嚴肅地答道:“不為什麼!”
回到崗位上,那個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還在思考著總經理為什麼要這樣做。同事則勸他隻管幹好自己的那份差事,別的不用瞎操心,因為“聽領導的,總是沒錯”。難道那破房還裝有金子不成?那個年輕人偏偏來了強脾氣,非要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不可。於是他決定冒著被炒魷魚的危險,去那個房間探個究竟。
這天中午,他趁其他同事還在休息時,悄悄來到那間房門前。輕輕地叩了叩那扇門,沒有反應。年輕人不甘心,進而輕輕一推,虛掩的門開了,原來這扇門並沒有上鎖。房間裏沒有任何擺設,隻有一張陳舊的桌子。年輕人來到桌旁,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張紙牌,上麵寫著幾個字——“請速將紙牌轉遞給總經理”。
年輕人拿起滿是灰塵的紙牌,似乎明白了什麼,走出房間,乘電梯直奔10樓總經理辦公室。當他自信地把紙牌交到總經理手中時,仿佛期待已久的總經理一臉笑意地宣布了一項讓年輕人感到震驚的任命:“從現在起,你被任命為推銷部經理助理。”
在後來的日子裏,年輕人果然不負所望,不斷開拓進取,把銷售部的工作搞得紅紅火火,並很快被提為銷售部經理。事後許久,總經理才向眾人做了如下解釋:“這位年輕人不為條條框框所束縛,敢於對上司的話問個‘為什麼’,並勇於冒著風險走進某些‘禁區’,這正是一個富有開拓精神的成功者應具備的良好素質。”
勇於開創,就是意味著不斷突破,不斷創新。一個公司的經營要不斷創新,這樣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一個公司的產品要不斷創新,這樣才能不斷地搶占市場;一個人也要不斷地創新,有新思想、新思路、新想法,這樣才能保持活力,適應發展的需要。惠普公司在2009年第一季度,在亞太區的市場份額達到14.6%,成為亞太區市場第一名。同時據國際數據公司統計,第一季度,其在美國的個人電腦銷量也超過戴爾公司。在當時金融危機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中,一個企業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這樣的好成績,都來源於不斷開拓和創新。
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大多數人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自然大多數人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傑出的人總是喜歡問為什麼,總是勇於開創。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大多數人是難以割舍和放棄當時自己的鐵飯碗的,規規矩矩上下班。勇於開創的人則能頂住來自親朋好友的壓力,辭職下海,在市場浪潮中拚搏進取,他們也因自己勇於開創的做法,很快成為當時令人羨慕的“萬元戶”。勇於開創是成功者應當具有的品質,巴菲特這個投資界的神話,就是用開創在演繹著自己的傳奇,他也將這個品質身教給子女們。
智慧箴言
勇於開創,突破自我,突破成規,需要自己下定決心,所以開創需要用“勇於”來修飾。邁出這一步確實有些不容易,但如果你邁出了這一步,第二步就不是問題了,你邁出了這一步,就會發現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世界。成功的大門沒有上鎖,虛掩在你的麵前,就看你敢不敢去叩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