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勤勞可以彌補一切不足(2 / 3)

如果成功確實有什麼偶然性的話,這種偶然的機會也隻會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上,巴菲特也是提前準備,早下手,早引導,以便子女能早日自立。人都是有感情的,巴菲特對子女在金錢上再苛刻,也是出於教育子女的目的。巴菲特曾說,給孩子們留下無數的財富,不如教給他一份生存的技能。正是在這樣的理念的指引下,巴菲特給子女準備的不是金錢,而是人生閱曆,通過各種方式激勵子女自我奮鬥,有了這樣的準備活動,子女們才能站住腳,撐起來。

你的頭腦就是你最有用的資產,積極思考,創造性地改進,做好準備去把握每一個機會。如果一味地事前抱佛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再小的機遇,再小的財富也不會留在你身旁,就更不要說大的機會和大的財富了。2002年7月1日歐元取代各國貨幣而成為歐洲統一貨幣,實際上早在此之前,有關統一歐洲貨幣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報道就有很多,但大多數人對此隻是當做一個新聞看看罷了,並沒有多想。恰恰就是歐元的出現,其中隱藏了無限的商機,但機會轉瞬即逝,如果沒有準備的話,就隻有羨慕和慨歎的份了。有一位做箱包生意的中國商人提前準備,把握住了這次機會,獲得了很大的收益。當他得知統一歐元的報道後就聯想到,原有貨幣作廢,統一啟用歐元,勢必貨幣尺寸大小不一樣,那麼,原來的錢包可能就不適合了。有了這樣的想法,他認為機會來了,通過各種途徑事前取得了歐元的樣式,知道了各麵值歐元的大小,並根據歐元的大小生產了一大批錢包,了解了銷售渠道,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結果沒有任何懸念,他成功了。由於提前準備了,在歐元統一後,他能迅速地供貨,從而搶占了先機,等其他企業再開始生產時,市場的占有率和飽和程度導致他們已經無大利可賺取了。

智慧箴言

當機會來臨,你要有所把握,每個人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得要有條件上的準備、心理上的準備,總之,有所準備,成功才會留下來,而不是離你而去。

不斷地閱讀和學習

世界時時在發展,刻刻在變化,隻有不斷地深造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而有所成就。羅斯福總統曾說:“在你所在之地,用你身邊所有,做你可以做的事。”毫無疑問,巴菲特對羅斯福這句名言奉行不渝。奧馬哈為巴菲特提供一個穩定、舒適的家,他可以在那裏專心做事,不受外界幹擾。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寫道:“成功的企業分析和成功的投資一樣,都需要一個理性的環境,在穩定的價值標準下工作。”巴菲特深知,奧馬哈對他的事業功不可沒,“我在三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到任何地方,不論是紐約或洛杉磯。這是個非常適合撫養小孩與長久定居的地方,在這裏,你可以好好地思考,你會對市場有更深入的看法,因為你不會被各式各樣的流言幹擾,可以專心地坐在桌子前,看著資料好好思考,當你心無旁騖時,你會靈思泉湧。”巴菲特成功的秘訣之一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學習。巴菲特的這種學習精神,不是說他規規矩矩地抽出時間來學習,而是學習始終伴隨著他的生活和工作,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知識來源於實踐,每一次投資並不斷總結經驗都是在學習,人生處處皆學問。小時候做報童的工作經曆就讓他學會了勤奮、為人處世、努力工作等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賺了1000美元。

巴菲特曾說,學習投資很簡單,隻要願意讀書就行了。學無止境,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學得夠多、夠深,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且不斷更新變化的,任何時候都要記得,不斷為自己充電,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的動力,為你的事業不斷加油。巴菲特每天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閱讀上,恩師格雷厄姆是他崇拜的價值投資人,當然巴菲特閱讀的不僅僅是格雷厄姆一個人的著作。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如果我隻學習格雷厄姆一個人的思想,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富有。”

巴菲特閱讀最多的是企業的財務報告,他不僅僅閱讀上市公司年報這些公開披露的信息,還會閱讀非常多的相關書籍和資料,並且進行調查研究,尋找年報後麵隱藏的真相。

在1999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查理·芒格說:“我認為我和巴菲特從一些非常優秀的財經書籍和雜誌中學習到的東西比其他渠道要多得多。我認為,沒有大量的廣泛閱讀,你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投資者。”可見,巴菲特的投資成功秘訣是大量閱讀。巴菲特向投資者推薦了五部值得學習的書籍,其中兩部是巴菲特的恩師格雷厄姆的著作,《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認為每一個投資者都應該閱讀《證券分析》10遍以上,稱讚《聰明的投資者》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著作。一部是費舍爾著的《怎樣選擇成長股》,巴菲特稱自己的投資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加15%的費舍爾。他說:“運用費舍爾的技巧,可以了解這一行,有助於做出一個聰明的投資決定。”還有兩部是世界第一CEO傑克·韋爾奇著的《傑克·韋爾奇自傳》和《贏》。巴菲特認為傑克·韋爾奇是管理界的老虎伍茲,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們雖然趕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細聆聽他所說的話,就能更接近他一些。對於《贏》這部著作,用巴菲特的話講,有了《贏》,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忙得沒時間看書”這隻是一個借口,隻要想看書,時間總會擠出來的。自己不學習了,將會被他人趕超,被時代所淘汰。汽車大王福特年少時,曾在一家機械商店當店員,周薪隻有2.05美元,但他卻每周都要花2.03美元來買機械方麵的書。當他結婚時,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機械雜誌和書籍外一無所有。就是這些書籍,使福特向他向往已久的機械世界邁進,開創出了一番大事業。功成名就之後,福特曾說道:“對年輕人而言,學得將來賺錢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蓄財來得重要。”

在學校學習僅僅是一個方麵,更多的還要靠自學。平時自己可以多讀書。書,是向導,它能引導人步出許多誤區,步入輝煌,它會使你的智慧展露光芒,也會給你種下希望的種子。思想和學識需要靠不斷地積累、積累再積累,學習、學習再學習而得到提升,否則,思維幹涸,意誌暗淡,歲月也會失去斑斕的色彩。發表過《進化論》的達爾文就說過:“我的學問最有價值的全是自己苦讀學來的。”

智慧箴言

學校的教育隻是學習的一個階段,對我們更有價值的,是要養成不斷自我學習的習慣,堅持求學的態度。隻要你肯學,學習是隨時隨地的,不斷地為自己充電,自己才能變得更亮。學習永遠不能停止。

用堅持澆灌理想之花

沃倫·巴菲特曾經說:“我遵循所有的規則,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它其實不需要什麼天賦,它隻需要你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巴菲特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告誡說:“在價值投資中間,你買的不再是一個股份,而是生意的一部分,你買的公司的意義,不是為了在下個星期、下個月或者下一年賣掉它們,而是你要成為它們的擁有者,利用這個好的商業模式將來幫你掙錢。”

有一次,巴菲特在父親的一個朋友家裏突然語驚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築物上跳下去。”為此,巴菲特決定一試身手,自己開公司。一群親朋湊了10.5萬美元,其中有巴菲特的100美元,成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創業之初巴菲特非常謹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已擁有了五家合夥人公司。當了老板的巴菲特整天躲在奧馬哈的家中,埋頭在資料堆裏。他每天隻做一項工作,就是尋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後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這正是格雷厄姆教給他的秘訣。這些遠遠低於其營運資本的股票果然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之後,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美元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公司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巴菲特的公司業績高出了道·瓊斯工業指數20.47個百分點,而巴菲特本人也在當年的《奧馬哈先驅報》上獲得“成功的投資業經營人”的名頭,兌現了他的百萬富翁“狂言”。之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當股市一片凱歌的時候,他卻清算了自己的合夥公司,後收購伯克希爾公司, 由此開始了自己的資本擴張之路。正是懂得堅持,堅持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實踐,巴菲特才走到了今天,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堅持不懈的道理很簡單,通俗易懂,但遇到諸多障礙,麵對困難險阻,即使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也可能打起退堂鼓。所以,我們學習他人的事跡,不是知道了怎麼做就可以了,還應確實地付諸實踐,理解是一個層麵,行動則是更深的層麵。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隻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地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達·芬奇畫蛋的故事也廣為傳頌。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裏夫人,從上千噸的礦石中才提煉出幾克的“鐳”,千噸和幾克,兩者的重量相差懸殊,如果沒有堅持,居裏夫人也不能取得成功。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花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資本論》。

智慧箴言

很多時候,我們離成功僅有一步之遙,卻因為麵對困難沒有堅持而功虧一簣;或者之前的堅持經不起磨難的考驗,因最後一步沒有邁出去而與成功失之交臂。雖然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卻沒有得到成功,就是因為缺少一份堅持的力量。隻有堅持,理想之花才不會凋零。

執著於自己的夢想

不少享受父輩恩惠的人早年享盡榮華,不知人間疾苦。可作為億萬富翁巴菲特的兒子,彼得成長的環境卻並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回憶說,父親非常反感溺愛孩子的做法,巴菲特把“金湯匙”比作插在“富二代”背後的“金匕首”,隻會讓孩子產生優越感而且追逐金錢所帶來的權力,這樣的“富二代”難以自力更生,也缺少對自我成就的追求,最終可能會深受其害。巴菲特也表示,不會把財產留給子女,平時對子女要錢花也很苛刻,可他給蓋茨基金會的錢就達數百億美元。他是想教育子女,去開創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夢想。

彼得是個音樂天才,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的舞蹈場景配樂就是他的傑作。然而從心所願並非易事,彼得與其他年輕人一樣,也經過了艱辛的奮鬥曆程。彼得19歲時,巴菲特給了他價值9萬美元的股票。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後,彼得來到舊金山自己闖天下,沒向父親要錢,而是自己打工養活自己。收入不高,隻能居住在一個放了樂器之後屋裏已沒多少空間的小公寓裏。

彼得回憶往事時說,自己從事音樂的職業生涯是從為一家地方電視台寫曲子開始的,那時他非常迷惘,但決定找回自我、找回自信。而正是在這樣的經曆中,彼得加深了對人生價值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把握全局。雖然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會讓自己最喜歡的小兒子也從事投資生意,但巴菲特最終並沒有逼彼得走上金融投資的職業道路,而是成全其音樂夢想。彼得認為,父親灌輸的對財富的看法和目光長遠的理念幫助他克服了早年闖蕩的艱辛。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彼得在美國各地用音樂和演講來談自己的人生,反對奢侈浪費的消費主義以及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此外,彼得也熱衷於慈善事業,他的基金會在拯救女孩計劃上花掉6000萬美元,主要是用來幫助女孩對早婚早孕和不安全性行為說“NO”,而對教育和其他的公平權利說“Yes”。彼得還計劃耗資1500萬美元在西非成立保護女孩計劃,防止當地的女孩受到暴力侵害。

從彼得身上看不到“富二代”的傲慢與闊綽,更多的是樸實友善,他表示會像父親一樣投身慈善事業。他在書中寫道:“經濟浪潮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定的貨幣,並為我們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有夢想,就要去追求。費羅倫絲·查德威克是個喜歡挑戰的人,她是第一位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小時。取得這個成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但因為心中有夢想,促使她第二次橫渡,終獲成功。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濃霧中。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34歲的費羅倫絲·查德威克涉水進入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遊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女性。在此之前,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個女性。那天早晨,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注視著她。有幾次,鯊魚靠近了她,被人開槍嚇跑了,她仍然在遊。在以往這類渡海遊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海水。15個小時之後,她被冰冷的海水凍得渾身發麻。她的母親和教練在一條船上,他們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上岸後,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但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查德威克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2個月之後,她成功地遊過了同一個海峽。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抱負、自己的理想,說起來激情無限,可真正去實現時,就未必這麼有激情了。夢想不是幻想,需要去追求、去實現。擬定了可行性目標,就要凝聚向前的力量。很多成功者,他們的起點並不比普通人高,有的甚至身處逆境,經受著壓力和羞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不畏艱難險阻。夢想不是夢,追求不懈終成現實,但如果不去追求,就真的隻是個夢而已。

智慧箴言

每個人都有夢想,我們甚至希望擁有一盞阿拉神燈,用手摩擦喚醒裏麵的精靈,來幫助我們實現心中的願望。但這隻是一個美麗的神話,自己編織的美麗夢想,還需要自己努力去追求,行動吧,不要停留在口頭上。

挖掘潛力,做適合自己的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質,不論高低,隻要努力實踐,就能不斷發掘它,並將潛力變成現實。巴菲特1930年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的證券推銷員家庭,從小就對數字著迷,有賺錢的強烈欲望。受家庭影響,他對股票特別喜愛,當其他孩子還在玩飛機模型、玩棒球或賽馬的時候,他卻一門心思盯著華爾街的股市圖表,像大人一樣,專心致誌地畫出各種股票價格波動的曲線,畫得像模像樣,使得父母驚歎不已。巴菲特天生就是一個從事投資事業的料,從小時候開始,就不斷地挖掘和培養這種潛力,這為他以後的投資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能賺錢,是很快樂的事情。”巴菲特曾經這樣表露過自己的心聲。

11歲時,巴菲特就鼓動姐姐與自己共同購買股票,他們合資買了“城市服務”優先股,每股38美元。他滿懷信心地等待出手賺錢。然而,該股不斷下跌,姐姐很氣憤,不斷埋怨他選錯了股。值得慶幸的是,該股價格很快反彈,上漲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氣了,將股票全部出手。之後巴菲特不斷地在股市中嚐試,不斷總結經驗,加上父母的指點,小獲成果。初中剛畢業,他就用炒股賺的錢在拉斯維加斯州購置了一塊40畝的農場,成為一個小地主。進入高中,巴菲特一邊學習,一邊炒股,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傾向到大學攻讀金融學。21歲時,巴菲特在股市獲利達9800美元。

大學期間,巴菲特特別醉心投資之道,成為金融教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教授的得意門生。巴菲特大學畢業,跟著格雷厄姆教授一段時間後,他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開了一家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創業之初,紐約證券市場處於熊市,巴菲特將主要精力用來創辦實體,收購了伯克希爾公司,小有積累,但是沒有富起來。一段時間後,他果斷地回到股市中,以伯克希爾公司為平台開始了資本投資之路。他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股票,同時經常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最終打造了一個屬於巴菲特傳奇的金融帝國和投資神話,個人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新的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