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箴言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抱怨,五花八門的後悔,可這些對於解決問題沒有一點益處。埋怨也罷,後悔也罷,最終的承受者還是自己,別人分擔不了什麼。與其遭受自我折磨,倒不如自我快樂,不埋怨,不後悔,找原因,找出路,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承認自己的不足
巴菲特曾說過:“隻有認識到自己的愚蠢才能更好地利用市場的愚蠢,其實就是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
生活在現實中的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一個人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優點,更要知道自己的缺點。巴菲特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不論公開場合還是非公開場合,對於自己的不足,巴菲特從不避諱。
通用再保險公司的前身是挪威全球保險公司,隨著在美國的業務不斷擴大,最後在美國重新籌建。到1945年與科隆保險公司合並時,它已幾乎壟斷了整個美國的再保險市場,加上之後對國家再保險公司的收購,更是鞏固了其在業界的霸主地位,逐漸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再保險公司。巴菲特在投資通用再保險公司的過程中,就多次自我批評和檢討。通過對自己深入地剖析,巴菲特充分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這也讓他反觀到市場存在的問題。巴菲特曾經頗有感觸地說:“投資者需要在實踐當中認清自己的不足,並積極改正這些不足。一個看得見自身缺陷的人才可能看得見市場的缺陷,同時利用市場的不足獲取利潤。”
巴菲特大兒子霍華德就敢於揭露父親的不足,能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恰恰說明了巴菲特將勇於承認自身不足的道理教給了子女。霍華德說:“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個最聰明的人’,第一個最聰明的人是查理·芒格。”巴菲特也毫不避諱這一點,對查理·芒格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巴菲特這樣評價他的合作夥伴:“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方向,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和摯友,相識已經四十多年了,他擔任著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會副主席,與巴菲特一起掌管著投資大本營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年他都和巴菲特一起坐在大會主席台上,與巴菲特一起宣讀致股東書。不過查理·芒格很少在媒體麵前露麵,因而人們對他知之甚少。不過,查理·芒格可是巴菲特最信任的人,巴菲特與芒格這對黃金搭檔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伯克希爾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飛猛進,目前市值數千億美元,擁有並運營著超過60多家的企業。巴菲特說:“一旦我出現任何不測,查理·芒格將馬上執掌伯克希爾公司的帥印。”
在巴菲特手下不乏身家過億、年逾80歲甚至90歲仍孜孜不倦地在第一線奮戰的CEO們,巴菲特也經常感歎“他們顯然不是為了錢而工作”,他們的存在是這些分公司能夠長久保持競爭力的最大原因之一。巴菲特還開玩笑說,“不必教老狗學新把戲”。因為認識到自己一個人能力的不足,巴菲特十分重視團隊的力量,不貶低他人的作用,不抬高自己的價值。
現實中有一些公司完全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在支撐著,如果這個掌舵人倒下了,公司也就倒下了。之所以會這樣,多數是因為主帥誇大了自己的實力,忽視了自己的不足,或者不承認自己的不足,公司董事會成為形式,成了主帥的一言堂,個人能力決定公司的一切事務,這樣的公司也隻能是曇花一現,成不了百年老店。
我國諱疾忌醫的典故,能從另一個方麵說明不敢於承認不足的危害。名醫扁鵲有一天去見蔡桓侯,他仔細端詳了蔡桓侯的氣色以後,說:“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隻在皮膚表層,趕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用不著你來治!”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著急地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侯把頭一歪:“我根本就沒有病!你走吧!”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氣色,焦急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侯連連搖頭。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隻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侯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扁鵲說:“有病不怕,隻要治療及時,一般的病都會慢慢好起來的。怕隻怕有病說沒病,不肯接受治療。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針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隻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的病就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到別的國家去了。沒過幾天,蔡桓侯就病死了。蔡桓侯就是因為不敢於承認自己的疾病,耽誤了治療機會而最終死去了。或者說,蔡桓侯不是死在了疾病上,而是死在了掩飾上,不能承認自己的不足,危害很大,固步自封,不能進步,甚至斷送了性命。
智慧箴言
韓愈在他著名的《師說》中有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承認自己的不足,才會懂得不斷地自我完善,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避諱不足,就是為錯誤找借口,為失敗鋪道路。承認自己的不足沒有什麼不好,不承認反倒是危害很大。
不要懼怕別人的嘲笑
做投資難免虧虧贏贏,巴菲特也是一樣,不是每筆投資都賺錢,但從整體上看,他的投資是贏利的。因為巴菲特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懼怕別人的嘲笑。這一點很重要,否則,自己就永遠不能抬起頭。
巴菲特被譽為“股神”,2008年在原油價格接近曆史高位時,巴菲特買入大量康菲石油股份,結果虧損超過百億美元,其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07年底其每股價格為14.4萬美元,2008年底跌至8.63萬美元,跌去三成多。因為這筆失敗的投資,很多人嘲笑他,說“神”回到了人間。嘲笑巴菲特的人中包括索羅斯,他嘲笑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認為在股市中“長線持有可獲利的理論”已經被顛覆,價值投資法再也不是致富秘籍。
1980年的某一天,巴菲特跨進位於奧馬哈城中奇威廣場大樓內的電梯,要到他位於14樓的辦公室。電梯內的地上有一枚一美分的硬幣,電梯內其他任職於奇威父子公司的員工,都沒有注意到這枚一美分硬幣的存在。巴菲特側身向前,彎下腰,拾起這枚硬幣,奇威公司的員工當場震驚不已,甚至嘲笑巴菲特的做法,巴菲特竟然會在乎這區區一美分。巴菲特妙喻道,這是下一個十億美元的開始。
在嘲笑麵前,如果你懼怕了,就可能畏手畏腳,停滯不前,因而不能取得成功。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很多人嘲笑愛因斯坦,說他是傻子,但他並不在意,對自己也沒有灰心,通過勤奮的學習,最終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
古希臘時期在物理學說方麵有兩大學派,一派以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為代表,另一派則以自然科學家阿基米得為代表。兩人皆是古代希臘著名的學者,但由於兩人的觀點和方法不同,其科學結論也就各異,並形成了鮮明的對立。亞裏士多德學派的觀點基本是唯心的,他是憑主觀思考和純推理方法作結論的,所以充斥著謬誤。而阿基米得學派的觀點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科學實踐方法得出結論。然而從11世紀起,在基督教會的扶持下,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得到了經院哲學家的重視,把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奉為經典,凡違反亞裏士多德物理學的學者均被視為“異端邪說”。
但伽利略卻對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抱懷疑態度,他重視理論聯係實際,注意觀察各種自然現象,思考各種問題。伽利略對物理規律的論證非常嚴格,他創立了對物理現象進行實驗研究並把實驗的方法與數學方法、邏輯論證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亞裏士多德認為兩個物體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輕的先著地,但伽利略經過反複的研究與實驗後,改寫了這一結論:物體下落的快慢與重量無關。當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觀點後,立刻招致無數的嘲笑和羞辱。但伽利略沒有放棄追求真理的想法,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傳說在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公開做了落體實驗,驗證了亞裏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使統治人們思想長達2000多年的亞裏士多德的學說第一次發生動搖。而應邀前來觀看的一些著名學者卻否認自己親眼見到的一切,他們群起攻擊伽利略。
其實,很多成績是在被人嘲笑中取得的,很多偉大的發明、發現是在被人嘲笑中做出來的。任何一個嘲笑的出現,都不可能阻礙事物的發展,如果在乎了嘲笑,那將是最悲哀的。
智慧箴言
如果懼怕嘲笑,說明你還不夠成熟;如果懼怕嘲笑,就會給自己背上思想的包袱;如果懼怕嘲笑,你將不敢前行。嘲笑隻能擊敗膽小者。或許我們應該感謝嘲笑,它能夠使你獲得另一種力量,嘲笑是不利的,但也是有利的,隻要你不懼怕嘲笑。
嫉妒是害人的毒藥
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說:“嫉妒是十戒之首,人們卻沒有足夠重視這個方麵。”在這個方麵巴菲特是個大師,他從不嫉妒別人的成績和能力,所作的就是完善自我。巴菲特不隻一次申明,缺乏對科技的洞察力絲毫不會使伯克希爾感到沮喪。有許許多多行業,巴菲特承認自己並沒有鑒別投資企業的能力。例如,每當評估專利、製造工藝、地區前景時,他就一籌莫展。如果說伯克希爾具備某種優勢的話,這種優勢應該在於巴菲特能夠認識到什麼時候是在能力圈之內而得心應手,什麼時候已經接近於能力圈的邊界而近乎手足無措。在快速變化的產業中預測一個企業的長期經濟前景遠遠超出了巴菲特的能力圈,他是不會去冒這個險的。如果有人聲稱自己擁有預測高科技產業公司經濟前景的技巧,巴菲特既不會嫉妒也不會模仿他們。相反,他隻是固守於自己所能理解的行業。幸運的是,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伯克希爾公司總是有機會在巴菲特已經畫出的能力圈內做得很好。
如果不談及芒格的話,任何有關巴菲特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論述都是不完善的。芒格是巴菲特最好的合夥人之一,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董事長,兩人有多年的友情,他是一位出色的投資人,才華橫溢,巴菲特對此從來沒有嫉妒過,不是因為芒格的名頭沒有蓋過巴菲特,而是巴菲特真實心靈的流露。在巴菲特眼中,他是共同管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夥伴,巴菲特多次公開稱讚芒格。
芒格也是奧馬哈人,但他所學的專業是法律而不是工商管理。芒格從哈佛法學院畢業後,在洛杉磯與別人合夥開辦了一家名叫門格—托利斯—奧爾森的法律事務所。1960年,芒格與巴菲特相遇,他們的談話自然而然轉到了投資上。巴菲特試圖說服芒格富裕之路是投資而不是法律,此後不久芒格就建立了一個類似於巴菲特的合夥投資公司。1962~1975年,芒格管理的投資公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20世紀60~70年代,芒格和巴菲特一直有聯係。1978年,他們的合作關係正式確定下來,芒格入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會。在多年的交往與合作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年會上,他倆一起坐在奧福姆劇場舞台上的直背靠椅上回答股東的問題。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顆平靜和睦的心,切不可心懷嫉妒。俗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別人有所成就,我們不要心存嫉妒,應該要平靜地看待別人所取得的成功,這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心存嫉妒,會讓自己失去美好的東西。
我們遇到事情如不能冷靜地思考分析,就會被嫉妒心衝昏了頭腦而傷了和氣。如果別人的嫉妒能把你打倒,這說明你還不是最優秀的,在意誌上更算不上優秀。麵對嫉妒者的中傷,常人最容易做出的也是最下策的反應就是反唇相譏。這樣,你會因為別人的無聊,自己也變得無聊,甚至有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使心智疲憊又毫無意義的糾葛中。拜倫說過:“愛我的我報以歎息,恨我的我置之一笑。”隻這“一笑”,化解了無數的煩惱。
智慧箴言
嫉妒是魔鬼,它會使人失去理智,禁錮人的理性。嫉妒是害人的毒藥,一旦吞下這劑毒藥,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簡簡單單生活,也能讓人快樂
關於巴菲特,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他在生意上精明、在慈善事業上慷慨,同時在生活上很樸素,簡簡單單的生活。時至今日,巴菲特還住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自己50多年前用3萬多美元買下的老房子裏,出行時開著他的藍色林肯轎車,家中既沒有顧問也看不見仆人;午餐是爆米花、薯條和櫻桃可樂。巴菲特能每天工作9個小時,然後回家吃一頓簡簡單單的飯——通常就是一個漢堡包或者一道豬扒。“你知道沃倫每天吃同樣的東西都不會膩,這是他的本事。”同伴施洛德表示。作為富豪,有足夠的資本錦衣玉食、使奴喚婢,但巴菲特卻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這是榮辱不驚,能經得起打擊,承受得起功名的至高心態。像老父親一樣,巴菲特的兒女們也都不是財迷,和那些富家子弟奢華的生活相比,他們的生活樸素、舒適而精彩。長子霍華德,走了一條與父親完全不同的道路,他長期在美國伊利諾州種植大豆與玉米,經常遠赴非洲,嚐試協助貧困農民生產足夠的糧食,解決溫飽,進而減輕非洲大陸的缺糧困境。女兒蘇茜,這位從小不知道如何描述父親職業的女孩,長大後成了一個很低調的人,她先在《新公眾》雜誌社工作過一段時間,接著很快成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欄目編輯的行政助理。那時候雖然隻拿著525美元的月薪,但她很愛這份工作。現在,蘇茜住在奧馬哈,離巴菲特的住處隻有10個街區。她樂於當一名家庭主婦,但絕非無所事事,幫著父親做慈善事業讓她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老三彼得可謂是為音樂而生,彼得現在的身份是著名音樂家兼生意人,他的財富全是靠音樂而不是從父親那裏獲得的。彼得也有自己的慈善基金會,由他和妻子詹尼弗一起打理。彼得在“巴菲特”這個大光環下,身上卻一點看不出人們想象中的全球富豪後代的影子,他不穿品牌衣服,開的車很普通,行事低調,從不刻意張揚身份。身邊人在得知他和股神巴菲特的關係時,總會驚歎:“你就是巴菲特的兒子?看起來真普通!”
簡單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準則。因為在人生道路上,唯有奉行簡單的準則,才有可能避免誤入阻礙我們成熟的岔路。
有個打魚的人,他每天隻打一尾魚,那尾魚剛好可以換他一天的食物、水和煙。然後他就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望著藍天白雲抽煙,悠閑自在。這時來了一個商人,對他說:“老兄,我覺得你應該打更多的魚,然後把它們賣掉,等攢夠一定數量的錢後就買一艘船,再開著船到處做買賣……”“然後呢?”那人問商人。“然後就能賺很多很多的錢,就可以每天到海邊曬太陽,聽海……”“可是我現在不正在曬太陽、聽海嗎?”那人回答說,“更重要的是,等我做夠了那些事,賺到了足夠的錢,也許我已經沒有時間來曬太陽、聽海了……”
其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很簡單,之所以複雜了,是因為我們看得複雜了,想得複雜了,人為複雜化了。簡簡單單生活是最現實也是最讓人快樂的一種方式,多一些時間來看花開花謝,多一些時間來欣賞日升日落,多一些時間來走向你心中的遠方。簡單就是要學會舍棄、就是要懂得知足,複雜的心靈和黑洞般的欲望會吞噬你的快樂,丟開一切束縛我們心靈和思維的桎梏,更不要讓世俗的網於無形中把你拉扯得身心俱憊,憔悴不堪。這就像一棵樹,看來是許多的枝,細看是無數的葉,再看是數不清的細胞。其實,它隻是一棵樹,一棵樹而已。對就對了,錯就錯了;愛就愛了,恨就恨了;笑就笑了,哭就哭了。簡簡單單生活,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智慧箴言
簡簡單單生活,無須過多地去考慮簡單生活的方式,隻要自己奉行了簡單的準則,簡簡單單的生活就已經開始。擺脫心靈的汙染,擺脫複雜的惱怒,簡單境界的到達,意味著你能去做一切你能做的事。
生活需要充滿活力
活力是生活的催化劑,它能使你充滿鬥誌,使你有為理想不斷付出和奮鬥的推動力。巴菲特從小到大始終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活力的人,樂觀向上,為了圓自己的富豪之夢,做著各種努力和嚐試。
年少的時候,巴菲特對於賺錢情有獨鍾,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嚐試做各種行業,這也影響到他的學習成績。巴菲特在愛麗斯·迪爾初級中學讀書時,學習成績很糟。隻有當他的父親威脅要取消他珍愛的送報工作時,他才會用點時間在學業上,成績才有所提高。
從愛麗絲·迪爾初級中學畢業後,巴菲特進入伍德羅·威爾遜中學上高中。巴菲特是一個活力充沛、喜愛冒險的學生。在上高二的時候,巴菲特和幾個同學駕車前往巴爾的摩,在巴爾的摩南郊一個廢品舊貨站發現了一輛1928年產的勞斯萊斯轎車,巴菲特和一個比他大一歲的同學唐·丹利共同出資350美元購買了它,並對外出租,租金為一天35美元。
除了出租勞斯萊斯汽車的生意之外,巴菲特和唐·丹利還有別的生意。他們花了25美元買零件組裝了一台彈球機後,開始了他們的彈球生意。他們把彈球機安裝在繁華的威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發店裏,把這個彈球機生意取名為威爾遜遊戲機公司。開業一天後,這兩個年輕的人發現盛滿了五分硬幣的盤子裏有一張4美元的紙鈔。巴菲特說:“當時我感覺就像是發現了一枚銀幣那樣欣喜若狂。”隨著彈球機需求量的增大,後來擴展到7台彈球機,每周的贏利額高達50美元。巴菲特做夢也沒有想到生意這麼好。同時,巴菲特仍然繼續著他送報紙的工作,每個月投遞報紙的收入大約17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