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缺什麼也不要缺少好心態(3 / 3)

1945年,當時巴菲特還在高中讀書,他就攢下了足夠的錢,從他父親手中買下了內布拉斯加州華盛頓西北的一家農場。這是一個未曾耕種過的農場,占地麵積為40英畝,售價是1200美元。巴菲特買下它後,把農場租給了土地租用人。

1947年8月,巴菲特和唐·丹利將威爾遜遊戲機公司以120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退伍軍人,這兩個年輕人經營遊戲機總共掙到了2000多美元。

從那時開始,丹利就認為巴菲特是一個奇異的人,他覺得自己這個同學是一個商業天才。丹利在其父母去世之後繼承了大約6000美元。1961年,這位與巴菲特經營彈球機的合夥人下定決心,一共湊齊了25000美元,投入巴菲特合夥公司。後來,當巴菲特收購了伯克希爾紡織公司後,他又購買了伯克希爾股票。

在將伯克希爾公司作為投資大本營後,巴菲特更是活力四射,一步步打造著這個金融帝國,不斷地創造著投資神話,巴菲特收購了可口可樂25%的股份;以3.45億美元的高價買入美國廣播公司,在10年贏利21億美元;用70年的時間持續研究老牌汽車保險公司,並投資0.45億美元收購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股票,贏利70億美元;投資6億美元收購吉列,贏利37億美元;控股華盛頓郵報,使得每股收益增長10倍;投資4.6億美元收購富國銀行,15年贏利30億美元;投資14.7億美元購買美國運通,贏利71億美元。現在,巴菲特又出資18億港元,收購了比亞迪10%的股份。除此之外,巴菲特投資過的公司還有很多,比如寶潔、雀巢、強生、麥當勞、騎士報、所羅門兄弟公司等,處處體現出一種不可抵擋的活力。現在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力充沛,出席伯克希爾股東年會並做慷慨激昂的講話,即使是一天的時間也不覺得累。

巴菲特還創造了午餐文化,從2000年開始,每年拍賣一次,競拍成功者能和巴菲特在紐約知名的牛排館共進一頓午餐,但餐會上不談投資,不談股票。拍賣所得全部捐給美國的慈善機構,到2010年為止,已經舉行了11次,累計拍的善款400多萬美元。

巴菲特的子女在父親身上學到了什麼呢?學到了一股幹事業的韌勁,不論多麼艱難,依然保持活力。大兒子霍華德從事的農業工作很辛苦,還經常到條件更惡劣的非洲去,巴菲特也承認這一事實,但霍華德依舊樂此不疲,身上有使不完的幹勁。有活力,才有價值,自己的才華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就是這樣的活力,伴隨了巴菲特的一生,投資奇跡不斷湧現,這一優秀的品質也傳遞給了自己的子女,不論出名與否,貴賤高低,每個孩子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績。

智慧箴言

活力,是一種激情,它能讓你迸發無限的潛能;活力是一種韌勁,它能使你步步向前;活力是一種態度,它能讓人樂觀豁達;活力是一種力量,它能促你奮勇拚搏。

擁有一顆慈善之心

巴菲特曾說:“我想留給子女的東西,應該是足以讓他們能夠一展抱負,而不是多到讓他們最後一事無成。”巴菲特的慈悲心腸與他給孩子們的錢是成反比的。他在捐贈時很慷慨,但對於給自己子女錢卻斤斤計較,這是巴菲特的育人之道。在三個子女成年後,巴菲特就對他們說:“我的全部財產都將捐給慈善機構,我給你們足夠的自由,但留給你們的錢卻不會用噸來計算。”巴菲特希望子女們能夠親自管理自己的資產,所以他需要孩子們要有一顆慈愛的心,眼睛不能隻盯在錢上,而要多做慈善事業。他的三個子女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繼承了父親質樸無華的品格,像父親一樣有著誠實、友愛、寬容的品性,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人生的意義在於用慈善來幫助世界。

當1979年巴菲特有1億5000萬美元時,他捐贈的總額隻有725000美元。但在1981年巴菲特開始實施伯克希爾慈善計劃後,巴菲特穩步提高了公司的捐贈額。到1990年,每位股東可從伯克希爾的這筆錢中為自己喜歡的慈善事業捐贈6美元,即巴菲特和女兒蘇茜間接地捐了300萬美元。

巴菲特基金會還以巴菲特的姑姑艾麗絲的名字命名,設立了一份教育獎勵。這份教育獎勵獲獎人的評獎標準是業績,因為這份獎金不是食品救濟。巴菲特常指出,有錢人愛把錢扔到大學裏,好讓他們的名字刻在某大樓上,但他們根本不理會對孩子們影響更大的小學。

2006年巴菲特宣布將自己近375億美元的資產捐獻給美國5家慈善基金會,其中絕大部分款項(約300億美元)分期捐給蓋茨基金會,這使蓋茨基金會可支配的慈善基金一夜間翻了一番,達到了600多億美元。

巴菲特的捐款來源除了個人資產外,就是“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慈善拍賣活動。從2000年開始,累計11次的“巴菲特午餐”已拍得善款855.82萬美元,全部捐給美國慈善機構格萊德基金會,用於幫助舊金山地區的窮人和無家可歸者。

此外,巴菲特還和比爾·蓋茨發起史上最大規模慈善勸募活動,倡議富豪們捐出自己的一半財產。如今,巴菲特以440多億美元的捐款總數位列世界捐款最多的四大慈善家之一。

巴菲特的慈善之舉對子女的影響是深遠的,巴菲特也通過慈善捐款來引導子女進行慈善事業,給每個孩子10億美元用於自己喜歡的慈善事業。現在三個子女都在努力地經營由父親交給他們的錢所設立的慈善項目,他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愛心和慈善。

巴菲特的大兒子霍華德對農業、環保、公共事業情有獨鍾,當他獲得父親讓他管理的10億美元慈善基金後,建立基地投入了拯救印度豹的行列中。此外在加納北部投資160萬美元訓練當地農民的土壤管理技術,在中美洲他投資2000萬美元改善當地的農作物種植和收割技術。霍華德還與蓋茨基金會合作,投入資金研究抗旱玉米。

巴菲特的女兒蘇茜利用父親給的10億美元基金在家鄉奧馬哈建立基金會,該基金會的重點援助對象是當地的學校和教育係統。蘇茜的慈善基金不僅幫助學生們在學校裏麵學習以及學校教學設施的建設,也在課外和生活中為學生提供幫助。基金會拿出30萬美元用於幫助貧困家庭子女生活中的開銷,包括水電費或購買新衣服等。

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在得到父親10億美元的慈善基金後,主要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女孩身上。幾年來彼得的基金會在拯救女孩計劃上花掉6000萬美元。

巴菲特的慈善義舉不但對子女有影響,對周圍的人也產生了影響,就像是為了與巴菲特相呼應一樣,巴菲特的一些合夥人也都默默地建立了他們自己的慈善基金。他們把它贈給大學、醫院、教堂以及其他慈善機構。其中一些慈善基金的數目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巴菲特的早期合夥人,內布拉斯加州人唐納德和米爾德裏德·奧塞梅去世時留下了6500萬美元的遺產,他們幾乎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了慈善機構。

智慧箴言

慈善的意義不在於所捐助的錢,而是那份慈愛之心。慈善是一件具有感染力的活動,它能把愛心播撒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能把愛心世世代代傳遞下去。我們或許沒有足夠的財富捐助巨額資金,但我們應該懷有一顆慈善之心,助人之心。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懂得放下就會得到快樂

有的人富有之後,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打劫,開始雇保鏢來保護自己,出入行走寸步不離。在這樣的境況下,財富反而成了負擔,整天憂心忡忡又哪能快樂呢!如果要比個人財富,有幾個能比得過巴菲特呢!為什麼巴菲特能夠快樂?原因很簡單,擁有的財富沒有成為巴菲特的負擔,巴菲特對財富也很大方,雖然他對子女用錢上很苛刻,這隻不過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發揮自身實力,自己去創造財富而已。

放下就會得到快樂,首富巴菲特衣食住行相當簡樸,沒有錦衣玉食,沒有名車豪宅。當有人問及幸福快樂是什麼時,80歲高齡的巴菲特說:“幸福快樂在於有多少人愛你。我很享受我所從事的工作,我並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我想要賺錢,那是因為這是我為成千的投資者所做的工作,我希望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有一個很優秀的紀錄。我為我今天從事的工作感到高興,我在25歲的時候會為此感到高興,現在我依然為此感到高興。如果我現在回到25歲或者30歲,我當然會更加高興,但是我現在已經感到很高興了。我到底擁有多少錢並不會改變我的生活,所以我認為,現在應該是捐贈一些東西的時候了。”

大家也都知道,巴菲特是全球名列前茅的慈善家,他向比爾·蓋茨基金會捐款數億美元,然而他卻從未建立過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大學獎學金或冠名什麼建築,他不曾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任何項目,亦從未對資金用途輔以個人意向。巴菲特不想也無意通過慈善事業表現自己,無意追逐名利,這或許是巴菲特閱盡世事後油然而生的一種情懷,放下名利,自然快樂。“錢就是一把票根,應該投放到社會中去。”巴菲特如是說,“有些物質的東西能讓我生活得更愜意,但有許多卻不能。占有過多東西的人,往往會反過來被這些東西占有。除了健康以外,我最為珍視的財產是有趣、性格各異和友誼持久的朋友。”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反映出巴菲特快樂的原因,這些想法和慈善之舉,所有的這一切舉動,也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他的孩子們,巴菲特就是通過這樣身體力行的做法,教育自己的子女,讓他們懂得更多的道理和意義,放下就會得到快樂,其實很簡單。三個子女也都有自己管理的基金,並努力做著自己關注領域內的慈善事業,每個人活得都很快樂。

我們有很多東西放不下,越積越多,包袱越來越重,心事越來越多,煩惱也隨之增加。一個人越是能夠放得下,他越是快樂。很多時候,問題就像個包袱,擋著你的出路,不如暫且把它擱置一旁,積蓄起新的力量,采取一個新的姿勢去實現目標。

時下,人們成天名韁利鎖纏身,何有快樂?成天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快樂從何而言?成天心事重重,陰霾不開,快樂又在哪裏?成天小雞肝腸,心胸如豆,無法開豁,快樂又何處去尋?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能天天快樂,現實中又被無盡的煩惱所折磨。殊不知,煩惱皆自找,快樂如此簡單,它原本就在我們眼前,可惜處於煩惱境地的時候,我們卻把快樂冷落了。快樂是隨時相伴的,隻要你能放得下,我們不用沉醉於回憶童年的天真,回憶無憂無慮,回憶父母嗬護下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當我們一天天長大,快樂也隨我們一天天長大。當我們麵對的世界越來越清晰時,我們童年純真無邪的快樂已經遠去,隨之而來的是英姿勃發的成年時代的快樂。少有少時的快樂,老有老時的快樂。一個國王為了追求快樂,命大臣四處為他尋找。一天,大臣遇到一個自稱“沒有一天不快樂”的農夫,問其原因,農夫說:“我曾經因為腳上沒有鞋穿而沮喪,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個沒有腳的人。”大臣頓悟,原來快樂如此簡單。

隻要我們把心事放下,理智地去應對每一件事,做到對什麼事都能看得開,想得明,放得下。把煩惱拋開,少去想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少去為那些不現實的東西煩憂,快樂就會迎麵走來。一句話,就是調整好心態,把心事放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你就會快樂起來!

智慧箴言

我們常常追逐著快樂,卻總放不下自己的心事,心事重重又怎能快樂起來呢。快樂是一種心情,一種境界,隻要你肯放下心事,它就在你的身旁立刻顯現。放下就是快樂,如此簡單。

讓快樂時刻相隨

快樂隨時相伴並不是幻想中的美妙場景,它就存在於現實之中,隻要你懂得快樂的真諦,懂得發現快樂。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巴菲特經曆了多次經濟衰退,有過失意,犯過錯誤,但他如今依然非常快樂,非常健康。這其中的訣竅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懼怕他人的嘲諷,處處發現快樂,處處就有快樂。巴菲特小的時候是一個癡迷於數字遊戲的內向孩子,對於別人的嘲笑他滿不在乎,他的快樂在自己的數字遊戲中,也正因為這樣的快樂支撐著小巴菲特戰勝了7歲那年的一場疾病。巴菲特投資失利遭到業內業外人士的嘲諷,他一笑了之,因為投資就是他所喜歡的事業,是給他帶來快樂的事業,不論成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巴菲特快樂的秘笈之一。巴菲特說:“我有一個內部的記分牌。如果我做了什麼事,別人不喜歡,但我自己很喜歡,我會感到高興。如果我做的事,別人紛紛誇獎,但我自己並不滿意,我不會感到高興。”“吸引我從事證券投資工作的原因之一是,你能夠自由自在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你不用天天為了成功而打扮。”

做投資其實是體力腦力消耗很大的工作,巴菲特從早到晚要看很多報紙雜誌,要閱讀美國5000家公司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年報,要閱讀很多商業投資書籍,但他不但不厭煩,反而樂在其中。

用巴菲特的話講,他的工作就像要去西斯廷大教堂畫壁畫一樣,每天早上去辦公室時,他不會感覺疲憊,反倒是有魔力的東西吸引著他去做。其實,這就像我們常常看到的小孩子一樣,一張紙片,一個樹葉也能玩上半天不覺得累,因為其中有他們發掘的快樂。

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工作,也是巴菲特保持快樂的因素之一。巴菲特說:“與你並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就像為了錢和你不愛的人結婚一樣。”巴菲特認為,為了錢和你不愛的人結婚,這樣過一輩子,絕對是發瘋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拚命要在大城市發展,但巴菲特依然住在老家,美國中部農業大州內布拉斯加州隻有40萬人口的奧馬哈。住在自己從小長大的快樂老家,經常看見從小一起長大的快樂夥伴,經常吃到從小吃到大的快樂食物。房價低,生活費用低,生活節奏慢,生活壓力小,肯定要比生活在大城市快樂得多,健康得多。

巴菲特1998年在佛羅裏達大學的一次演講時說:“我認識一個人,他的嶽父去世了,丟下一間他創建的製鞋公司,這個人托人來賣掉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個朋友在佛羅裏達打高爾夫,提到這件事情。我朋友讓他給我打電話,他打了,結果我們用五分鍾就談成了這樁生意。我認識這個人,我基本了解製鞋生意,所以我就買了。質化方麵定了後,就是價格了。我的答案隻有是或者不是,很簡單,談判的時候沒有什麼圈子可兜,隻要價格合適,我就會買。談判之前我很快樂,談判不成我也是一樣。”是啊,就是這樣良好的心態,成與不成都是快樂了,何必太在意談成一筆生意呢。

年事已高的巴菲特出席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盡管整整一天的時間,他仍然精神非常好,臉上經常洋溢著歡樂,時不時哈哈大笑,這就是巴菲特。

有這樣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伊麗莎白·康黎的女士收到了國防部的一份電報:她的獨生子在戰場上犧牲了。那是她最愛的兒子,唯一的親人。她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嚴酷事實,精神接近了崩潰的邊緣。她痛不欲生,決定放棄工作,遠離家鄉,然後默默地了此餘生。

當她清理行裝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封她兒子在到達前線後寫給她的信,信上寫道:“請媽媽放心,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對我的教導,不論在哪裏,也不論遇到什麼災難,都要勇敢地麵對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漢那樣,能夠用微笑承受一切不幸和痛苦。我永遠以你為榜樣,永遠記著你的微笑。”

她熱淚盈眶,把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似乎看到兒子就在自己的身邊,那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關切地問:“親愛的媽媽,你為什麼不照你教導我的那樣去做呢?”

伊麗莎白·康黎打消了背井離鄉的念頭,後來,她寫了很多作品,其中《用微笑把痛苦埋葬》一書,頗有影響。書中有這樣幾句話:“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裏不能自拔。遇到可能改變的現實,我們要向最好處努力;遇到不可能改變的現實,不管讓人多麼痛苦不堪,我們都要勇敢地麵對,用微笑把痛苦埋葬。”

隻要心態放平,痛苦當中也能有快樂,化悲痛為力量,有快樂才有生活的意義,有快樂才是對逝者的最大安慰。

智慧箴言

生活並不總是充滿快樂,但快樂總是可以取得。痛苦能把快樂埋葬,快樂同樣能把痛苦埋葬,你是選擇痛苦還是快樂呢?苦中也有樂,痛中也有甜,隻要你想快樂,隨時隨地都有快樂可尋,隻要你想快樂,快樂就會在你身邊,用你的快樂把痛苦埋葬吧!

參考文獻

[1] 基爾·帕特裏克.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 隋曉明.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智慧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3] 高先民.股神有道——巴菲特的中國式智慧[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4] 閆銀.股神是這樣煉成的——巴菲特最有價值的100條投資策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5] 習美,小溪.股神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