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管好身體——做個好漢子,男兒當自強(2)(1 / 3)

生活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用思想造成的。我們若要培養平安和快樂的心境,首先,我們就必須占有快樂的思想和行為,這樣才能感到快樂。有一首歌開頭幾句是:“我要快樂,但是除非能使你快樂;否則我就不會快樂……”這幾句話包含許多真理,它認識到了為自己找尋快樂最保險的方法是,奉獻自己的愛心使別人快樂。快樂可以說是一種難以捉摸而短暫的感覺,刻意去找它,它會逃之夭夭,但你如果把快樂帶給別人,它會自動跑來。看見落難者,伸出自己的手幫他一把,揀到東西把它歸回物主,這都是快樂。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最持久的快樂則是近乎一種滿足狀態——一種既非快樂,又非不快樂的狀態。如果在一段時間裏,你的感覺以積極的心態為主,你一方麵覺得很快樂,一方麵又覺得沒什麼快樂,那你就是一個快樂的人。

不良的心態可使人衰老。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這既帶來了發展,也給人增加了生存的壓力,使人的身心負荷也大大地加重。緊張、憂鬱、焦躁、疲乏等身心疾病,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醫學表明:“不良的情緒是正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的催化劑。”現代醫學已證實,憂鬱、緊張等會使人體產生一係列的病變。如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泌尿係統等病變,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長壽。

生活中要充滿笑聲、歡樂,把不快、憂鬱統統撇在一旁。讓生活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盡情享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得到他人的承認,是從客觀上證明自我時產生的。因此,要想快樂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找樂。心理學家也為我們提供了幾種找樂活動,我們不妨參考一下:

(1)讀書為樂。讀書可使人聰明,明白事理;讀書讓人年輕,富有活力;讀書可調節人的情緒;讀書能保持觀察事物的敏銳能力,不斷地更新和豐富知識。古人雲:“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今人也慨歎:“讀一本好書勝似交一個益友。”可見,讀書好處極多。

(2)書畫為樂。有人研究發現,人在寫字時,心跳有規律、呼吸深而長,出現增強思維和創造的腦電波。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用自己的體會告訴我們:“書畫益身心,有樂無煩惱。”難怪書畫家都長壽,齊白石97歲,喻育之104歲,孫墨佛、蘇局仙都壽逾百歲。

(3)助人為樂。樂於助人的人,容易結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與朋友共享喜悅,歡樂倍增,可以向朋友宣泄內心痛苦,掃除憂傷,則痛苦與憂傷減半。有了知心朋友,就有了心理保健醫生。幫助、關心他人疾苦,能起到解脫自己的作用,可以使你得到他人的支持和援助,在困難時幫你闖過難關,可見助人是極好的排除消極情緒的良方。

(4)知足常樂。這句話是我國民間長期流傳的一句成語,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的寶貴教益。知足使人變得實際,感到幸福,知足就沒有抱怨,凡事滿足,這樣才無憂,無怨快樂的過日子。

(5)苦中求樂。俗話說:“不受苦中苦,難得甜上甜。”雖然說的是對人成長有好處,但老年人遇到困難,能看得開,想得通,放得下,還勇於接受,並克服了困難,取得了成就,這時就會感到一種幸福,並獲得了歡樂。

古人雲:“不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饑不寒之憂更為甚。”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獲得名譽、地位,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殊不知在這世界上,惟有無名無位的人,才能體會真正的快樂;普通人都以饑寒而憂,卻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人,擔憂的程度更深。可見不求名利,才可以享受真正的快樂。

真心話:

人的最大財富之一是快樂,快樂是健康長壽之本。你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去麵對生活的壓力和困苦,靜靜地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美。人貴有自知之明,喜悅源於滿足,私心常添愁懷,生活的格調靠自己把握。擁有快樂,把握歡樂,它能使你正確的麵對生活,更能使你健康成長。

5.選擇一項運動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這句格言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而且曆久彌新,到今天仍然適用。生命在於運動,人若不動,也就不能生存,更不能成為有思維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但運動必須合乎科學,按照科學規律去運動,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一個人如果不按科學規律去運動,盲目地做一些不適合於自己身心的運動,那就不僅得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會損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