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場合,我們會遇到一些沮喪、消極、失敗、憂鬱、破產,以及不快樂的人,這些人是屬於消極階層,卻又都不願意再充實他們的心靈。他們都迫切需要知識、信息與靈感,但是,他們卻一直拒絕參加研討會或是閱讀好書、聽錄音。我們傾聽這些人的談話真是有趣,也許我們該用“悲劇”這個詞來形容。當我們提到成功的人,並談到他們如何樂觀與積極時,消極失敗的人會說:“他們的積極與樂觀一點也不值得奇怪,因為他們一年賺五萬美元。如果我一年能賺五萬美元,我也會積極的。”消極失敗的人認為成功的人每年賺五萬美元,所以他們會很積極。這顯然是因果倒置。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每年賺五萬美元,是因為他們有正確的心理態度。可惜的是,空虛的頭腦和空虛的肚子不一樣,要是空虛的頭腦也要填滿一些東西才能讓主人滿足的話,那該有多好。
在每一個行業,不論是法律、醫藥、銷售、數學、科學與藝術,那些達到高峰或快要達到高峰的一流人物,都是定期參加研討會。他們閱讀好書,定期聽錄音,並積極尋求資料、信息與靈感,結果,他們一直都在成長中。
為什麼成功的人是積極的呢?反過來說,為什麼積極的人是成功的呢?他們之所以積極,是因為他們定期地以“良好、有力、積極的精神思想”來充實自己的心靈。就像食物是身體的營養一樣,他們也不忘每天補充精神食糧。
真心話:
任何人在今天都不敢說:我的知識已經夠用了。在信息時代,你一定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決心。隻有終身學習,不斷接受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走向成功。
8.給自己擬訂一個學習計劃
既然是學習,就離不開計劃,何況對於你來說,也不可能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生活中還有很多事要自己處理,所以對待學習一定要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計劃。
有一篇關於時間的文章曾在網絡上流傳一時,文章內容談的幾名大學生討論時間的寶貴和短暫。
文中是這樣寫的:
一天晚上,我們幾個在宿舍喝酒、打牌,打得正濃時,有人突然蹦出了一句:人活一輩子到底有多少天?
有的人按開了計算器:
按70年計算,每年365天,共2萬5千……才2萬多天啊?大家一下子驚呆了,半天沒有人吭氣……20歲前什麼也幹不了。
有人接著說,那就隻剩1萬8千多天了,50歲以後更是明目黃花了……還隻剩1萬零9百多天。睡覺時間呢?該減去1/3,剩下7千3百天了!吃飯,上廁所,看電視、事假……加一塊算1/3吧,還剩4千8百,再剔除吵嘴,瞎侃,鬧別扭,電話裏逗樂的時間,還剩3千6,十年整……最後,大家都嚷累了才停下。
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是曆曆可數的……那一晚的酒有沒有喝完,怎麼散的都已經忘記了,隻朦朧記得大夥兒的紅眼睛相互對望,身上直淌冷汗。
這篇文章讓人震動不已,大學生們用最明了的數字,翻譯了人生的短暫和時間的寶貴。這說明靠有限的青少年時期的學校學習是遠遠不夠的。
學習的終生化簡言之就是人生學習化。若讓人生成為“學習化的人生”,就要不斷在實際生活中學習,真正做到“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學習化,不僅是人們在新世紀的最佳生存方式,還是家庭、企業、國家在新世紀的最好生存方式。你必須終身不斷地學習。不要再把人生機械地劃分為“讀書”和“工作”兩個階段,學習伴隨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包括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生計教育和閑暇教育。它是你得以發展和進步的永久性動力,如同汽車加油站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學習是一種終身的權利,你在任何年齡階段都有權利享受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在社會大學,人們對學習的選擇則更為自由,更為多樣化和個性化。
學習既然是終生的,你就有必要給自己製訂一個具體的學習計劃。一位60多歲的老人在15歲的時候就規劃了自己的一生,他名叫約翰·戈達德,是一位大學教授,還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紐約探險俱樂部的成員,約翰15歲時做的規劃題目為“一生的誌願”,上麵寫著:
到尼羅河、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探險;
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菏思山;
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
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